|
||
马祖与鸡蛋之声(图)作者:张志军
当年,六祖惠能最为重要的弟子——南岳怀让在离开曹溪,到衡山分立门庭的时候,师父惠能告诉他:你门下将出一匹马驹子,纵横驰骋,踏平天下。再向前追溯,远在达磨祖师来中国之前,他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,便向他预言说:“震旦虽广别无路,要借儿孙脚下行,金鸡解御一粒粟,供养十方罗汉僧。” 祖师们所悬记的人,就是马祖道一。 道一禅师是四川什邡人,俗姓马,所以,后人尊称他为“马祖”。 在古代,川僧有一个优良传统:出家、受戒之后,总要克服千难万险,冲破巴山蜀水的层层阻隔,冲出四川盆地的封闭,到下江(巴蜀人对三峡以下广大地区的称谓)云游参学,历练禅道—— 江出三峡,浩浩荡荡,一泻千里,奔腾到海不复归;僧离四川,海涯天涯,灵明不昧,悟彻大道好还乡。 唐玄宗开元年间,道一出川之后,来到南岳衡山,整日在僻静的山野里兀兀坐禅。南岳怀让大师拿起一块破砖头,在道一面前磨了起来。道一好生奇怪,问他磨砖作么?他说要磨成镜子。道一大笑,说,一块烂砖头岂能磨成镜子?怀让反问:“你既然知道砖头不能磨成镜子,坐禅岂能成佛?” 一语惊醒梦中人。从此,道一拜在了怀让座下(参见《禅东禅西·磨砖作镜》)。十年辛苦不寻常。怀让大师的千锤百炼,将懵懵懂懂的小僧道一,打造成了手眼通天的宗师马祖——一个注定要驰骋天下、纵横千古的大法王。 十年磨一剑,毫光照大干。马祖道一的呼啸出世,带来了禅宗的极大繁盛。因为,他以博大宏阔的气度,神奇灵动的智慧,将深奥玄妙的禅理,显示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,使得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体会到禅的超越,感受到禅的风采,领悟到禅的般若慧光。 于是,四方学者,云集座下,天下僧衲,望风来归;龙腾虎啸,象舞狮吼,千僧万指,尉为大观。因此,马祖道场有“选佛场”之称。 一日,马祖道一在法堂高升法座,对着成百上千的学僧说道:“你们众人,要相信自心是佛,这心即是佛心。当初,达摩大师从南天竺来到咱们中国,传扬最上乘的一心之法,就是要我们悟到这一点。” 一位讲经的法师不解,走出来问道:“既然‘即心即佛’,那达摩祖师还传给慧可四卷《楞伽经》干什么?” 马祖点点头,说道:“达摩祖师是为了引《楞伽经》文,以印众生心地。他老人家唯恐你们颠倒,不自信‘即心即佛’之法,故《楞伽经》以佛语心为宗,无门为法门。所以,你们这些求法者,应无所求。心外无别佛,佛外无别心。” 法师恍然大悟,礼拜而退。 另一个弟子从大众中跨步向前:“请教大和尚,我们日常怎样修行呢?” 马祖道一接着开示道:“不思善,不思恶,清净也好,污秽也罢,俱不执著留恋,也不刻意厌恶,即是修行。我们的心念流注,念念不可得,因为它没有自性的原故,所以,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” 有一位禅僧听得满心喜欢,一言契机,心开得悟,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,大笑着从法堂跑了出去。周围的僧众司空见惯,不以怪,继续倾听师父说法: “宇宙间的森罗万象,都是一法之所印。即心即佛,如何领会呢?你们要记住:凡所见色,皆是见心;心不自心,因色故有。” 触类是道,即日而真,并不是一种理论啊!试想,心无形无相,如何体现?心能见色(佛教所说的“色”,即万事万物),能见到色的,不是心是什么?所以,心因色而有,见色即是见心。宇宙空间中的黑洞,就是这样证明其存在的。 然而,禅心灵动,连美妙的佛法也不能挂碍。 于是,一位已经开悟的禅僧,问得颇为奇特:“大和尚,您为什么说即心即佛?” 马祖笑道:“为止小儿哭啼。” 佛教之中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:一个儿童总是哭闹不止,父母便给了他一片枯黄的树叶,说,这是世界上最为珍贵的黄金。于是,小儿高高兴兴把玩着黄叶,便止住了哭啼。 禅僧会心一笑,道:“啼止时如何?” 马祖花样翻新,说道:“非心非佛。” 禅僧继续追问:“除了这两种人来,大和尚您如何指示?” 马祖说:“向他说,不是物。” 禅僧不肯善罢甘休,电光石火,又将凌厉的禅机引向最高层次:“忽然遇到道中之人来时,又将如何?” 马祖道一气贯长虹:“且教他体会大道!” 即心即佛也好,非心非佛也好,不是物也好,都是止啼的黄叶,都是为了让我们通过它体悟大道。禅心无住,不能执著任何东西。所以,过河则需舍舟,得鱼便要忘筌。 禅的精髓在于生命的体验与真理的证悟,不在于知识与哲理的学习,若是一味在文字上作文章,便步入了歧途。 当时,马祖道一与南阳慧忠国师(参见《禅东禅西?无缝塔》)虽是两代人,但友谊深厚,时常互通消息。有一天,慧忠国师的侍者、尚是一个小沙弥的耽源行脚而来。他在马祖面前画个圆相,然后拜了拜,一言不发默然站立。 圆相,象征着圆满佛性,代表着清净涅棠,所谓“身现圆月相,以表诸佛体”。因此,马祖向前倾了倾,俯下身体,亲切地问道:“小耽源,莫非你想作佛?” 那成想,小小沙弥毫不领情,说道“耽源我不会捏自己的眼睛。” 虚空之中原本没有华(花),然而,眼睛有病疾的患者,因眼中有翳,常常无中生有,在空中看到幻化之华。佛教以此比喻本无实体的境界,由于妄见而起错觉,以为实有。从第一义谛来说,一法不立,成佛之念也是一样,虚幻不实,如同眼睛被捏,在本来清净的虚空之中看到幻星乱坠。 马祖道一无不感慨地说:“我不如你。” 马祖这话“不怀好意”,像是绵里藏针,丝毫拿捏不得。你一当真,就上当了——错把幻化当实有。所以,小耽源像是没听见,不予理会。 佛陀说“四小(小龙、小王子、小火星、小沙弥)不可轻”,信不虚也! 堂堂马祖,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。据说,马祖在悟道之初,就曾栽过一个不大不小的跟头。 马祖道一跟随南岳怀让大师开悟之后,首先想到的,是回归故乡。 古人云: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锦衣夜行。”青云得志,衣锦还乡,光宗耀祖,是人生一大快事啊!开悟之人,毁誉不惊,荣辱两忘,所以,马祖的打道回府,一则为了弘扬佛法,二则报答故土的养育之恩。 马祖道一天生异相,有王者气概:牛行虎视,引舌过鼻,足下有二轮文。然而,他的老爹,并不是什么王孙贵族,而是一个走街串巷卖簸箕的小生意人,人们连他的名字都不屑记忆,只是口纠他“马簸箕”。 家乡的人们听说,一位得道高僧要从湖南远道而来,不光翘首以盼,还搭起一座高高的法台——准备请高僧登台演说神奇的佛法,同时,也能供人们瞻仰风采,顶礼膜拜。人们虔诚的期待终于有了结果—— 来了,来了,高僧来了!高僧……咦,什么得道高僧,这不是马簸箕的儿子吗?呸,还真是马簸箕的儿子啊! 人们一轰而散。因为,人们不相信马簸箕的儿子能够开悟得道,成佛作祖。马祖很是有些感慨:“学道不还乡,还乡道不香。” 人哪,只是相信远来的和尚会念经,只是崇拜富贵人士衣锦还乡。 于是,马祖只好重新背上行囊,拎起禅杖,准备再次离开故乡,再度去到下江。在院落大门口,嫂子挡住了他的去路,说是请他传授佛法。马祖笑着说:“你真的相信我吗?是不是在安慰我啊?” 嫂子一脸的真诚,认认真真表示,自己是虔诚向他求法。这时,嫂子养的母鸡下了蛋,一个劲儿叫唤:“咯咯嗒,咯咯嗒……”马祖道一说:“你去把那个鸡蛋拿来,将它悬空挂起来,每天早晚把耳朵贴上去听,等到它发出声音的时候,你就得道了。” 鸡蛋的确能发出声音,不过,那是经过孵化之后,鸡蛋变成小鸡,要破壳而出时在里面啐的声音。但是,天下哪有不经孵化而发声的鸡蛋呢?这能是正儿八经佛法?不会是歪门邪道的妖法吧? 嫂子没有这样想,她对兄弟的话深信不疑,一切照办。马祖走后,她听了好多年,可是,从未听到过鸡蛋里的声音。尽管人们议论纷纷,家人也说她走火入魔,她不在意,不灰心,每天照样全神贯注,倾听不误。有一天,正当她全神贯注倾听的时候,拴鸡蛋的细线断了,鸡蛋砰然坠地—— 与此同时,宛若无声的霹雳在灵魂深处炸响,久久被困的性灵冲破了无形的蛋壳,嫂子大彻大悟了! 听无声之声,入无门之门,无疑是最微妙的法门。其实,也没什么神奇的,止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鸡蛋打破,不过是个触发的机缘。
注:本文由刘小龙同学推荐。 上传日期:2013.9.23
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