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佳文赏析 >>open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(图)
Email

 

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(图)

 

 

  白玉蟾的出平与经历

  白玉蟾本名葛长庚,字如晦,又字白叟,号海琼子、海南翁、琼山道人、武夷散人、神霄散史。

  祖籍福建闽清,因祖父葛有兴董教于广东琼州,生长庚于此,故为琼州(今海南省)人。未几,父亡母嫁,葛长庚弃家外出。后至雷州,继白氏后,改姓白。

  关于他的出生年,史上记载是白玉蟾大弟子彭耜所作之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:谓生于宋光宗绍熙甲寅三月十五日,即绍熙五年(1194年)三月十五日。文云“先生姓葛,讳长庚,字白叟。先世福之闽清人。母氏梦食一物如蟾蜍,觉而分娩。时大父有兴董教琼琯,是生于琼,盖绍熙甲寅三月十五日也。”(萧天石编《道藏精华》第十集之二上)。

  白玉蟾天资聪慧,谙九经,能诗赋,长于书画,曾举童子科。“七岁能诗赋,背诵九经。”(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)。“十岁来广城应童子科,主司命赋织机诗,即应声咏曰:“大地山河作织机,百花如锦柳如丝。虚空白处做一匹,日月双梭天外飞。”(《逍遥山万寿宫志钒渍嫒舜》)。

  开禧元年(1205),在广东罗浮山遇道士陈楠(号翠虚),拜其为师,从之先后学外丹、内丹与雷法。凡九年,尽得其道。在此期间,跟随陈楠浪游各地。嘉定六年(1213)陈楠去世以后,“乃独往还于罗浮、霍童、武夷、龙虎、天台、金华、九日诸山。”(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卷四九)。足迹遍广东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省。嘉定八年(1215),收陈守默、詹继瑞等为徒。嘉定十年(1217),又收彭耜、留元长为徒名声逐渐大起来。嘉定十一年(1218)春,游江西西山,适逢宁宗降御香,建醮于西山玉隆宫,使者邀其“为国升座”主醮事,“观者如堵”。其后又邀其去九宫山瑞庆宫,为国主醮,“神龙见于天”。有旨诏见,不赴而去。嘉定十五年(1222)四月,去京城临安,“伏阙言天下事”,结果“沮不得达。因醉执逮京尹,一宿乃释。既而臣僚上言先生左道惑众,群常数百人,叔监丞坐是得祠。”(以上见彭耜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)。此后,白玉蟾便致力于传道授徒,设立教区组织。

  白玉蟾的才华与成就

  白玉蟾一生好学,儒释道三教之书皆所研览,能诗善赋,工书擅画。为人豪爽侠义,狂饮而不醉,常乘酒兴即席挥毫,所作篆、隶、草书,所画人物、梅竹,恣肆超妙、奇拔俊逸,在闽浙、粤、赣、鄂一带颇有影响。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、草书亦源于白氏。

  其弟子留元长称其师“三教之书,靡所不究。”(《紫元问道集序》)朋友苏森说他“心通三教,学贯九流”(《跋修仙辨惑论序》)。时人诸葛琰说:“其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,靡不该贯”(《跋鹤林紫元问道集序》)故其为文,能得心应手,并多会通三教之言,使其着作显现出浓厚的三教融合色彩。白玉蟾又颇富才华,凡诗词歌赋文论等各种文学体裁,都能自如地流于笔端,是南宋以来道流中之文学巨子。姚鹿卿《庐山集序》说:“先生噫笑涕唾皆为文章,下笔辄数千言,不假思索。”故所作文章颇有文彩。

  近年来,白玉蟾的诗词被改编成歌曲,《道情》中“一琴一剑一杯茶,羽衣常带烟霞色”等优美歌词皆由白玉蟾诗词改编,歌曲《文笔峰》的词灵感同样来自于白玉蟾的诗词。

  不仅如此,白玉蟾还对琴棋书画颇有造诣。留元长说:“真草篆隶,心匠妙明。琴棋书画,间或玩世。”(《紫元问道集序》)赵道一说:“大字草书,视之若龙蛇飞动,兼善篆隶,尤妙梅竹﹔而不轻作。间自写其容,数笔立说,工画者不能及。”(《历世真仙全道通鉴》卷四十九《白玉蟾传》)其书法作品,知名者有《仙庐峰六咏卷》、《天朗气清诗》、《足轩铭》等。《足轩铭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其绘画作品,知名者有《修篁映水图》、《竹实来禽图》、《紫府真人像》、《纯阳子像》等九件。评论家称其所画人物有吴道子风韵。

  白玉蟾一生从事道教活动,其成就主要在道教方面。

  他既对道教组织发展作过较多工作,又对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作过多方面研究,在道教历史发展中是一个贡献较大、地位较高的道士。

  首先,在道教组织建设上,取得了较大成就。两宋时期,中国南方出现了一个以修炼内丹为主的道教派别,后世称为金丹派南宗(以别于北方的北宗全真道),其开山祖师为北宋的张伯端,依次传石泰,薛道光,陈楠,再传白玉蟾,已是第五代,被称为南宗五祖。他们各有丹书传世,是中国南方内丹派的主流。但在白玉蟾之前的四代,基本上是秘密传授,传播范围很窄,门徒很少,且无本派祖山、宫观,故未形成群众性的教团。至白玉蟾时,他收了很多弟子,除前面说的彭耜、留元长、陈守默、詹继瑞外,留下姓名的尚有:赵汝渠、叶古熙、周希清、胡世简、罗致大、洪知常、陈知白、庄致柔、王启道等人;再传弟子又有赵牧夫、谢显道、萧廷芝、林伯谦、李道纯等人。而且努力克服过去无固定修道传教场所的局面,仿照张陵天师道,设立了称为“靖”的教区组织。据彭耜对其弟子林伯谦说:“尔祖师(指白玉蟾)所治碧芝靖,予今所治鹤林靖,尔今所治紫光靖。大凡奉法之士,其所以立香火之地,不可不奏请靖额也,如汉天师二十四治矣……”(《海琼白真人语录》卷二)。以这些“靖”为修道传教据点,扩大了道教影响,加速了组织发展,从而使道教南宗很快成为一个有较多徒众,有一定传教地域的较有规模的教团,即成为一个真正名符其实的群众性教派。从这一角度出发,称白玉蟾为道教南宗的实际创造者是有道理的。

  其次,在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较大成就。在这方面,他曾修炼过外丹(用炉鼎烧炼矿石制丹药的方术)、内丹(以人体为炉鼎修炼体内精气神的方术)和雷法(一种符咒斋醮术),并写过这些方面的着作。外丹术盛行于隋唐,至宋代渐趋衰落,但此时无论在道教内或社会上仍有一些人在继续修习外丹烧炼,白玉蟾就是其中之一。他从其师陈楠那里接受了外丹传授,多年进行实际操作。其所作诗词中,就有这样的诗句:“得诀归来试炼丹,龙争虎战片时间。九华天上人知得,一夜风雷撼万山。”、“武夷结草二年余,花笑莺啼春一壶。流水下山人出洞,岩前空有炼丹炉。”(《海琼白真人语录华阳吟三十首》)他并把这方面的经验写成《金华冲碧丹经秘旨》一书,传授给弟子彭耜。不过在外丹修炼方面,他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,以后就完全放弃转向修炼内丹。他认为“外丹难炼而无成,内丹易炼而有成”。修炼内丹成了他一生用力最多的一门功,其成就也最大。他写过不少这方面的文章,使道教南宗的内丹理论更趋成熟,成为后世道教的指导性读物。在修炼内丹的同时,他又兼修雷法。他自称天上雷部神谪降人间,号“神霄散吏”,能呼召风雷,求雨禳灾,一副巫师行径。在这方面也有若干着作行世,被道教神霄派奉为经典,他本人也被尊为一代祖师。

  第三,他的道教着述颇丰,现存有十余种。主要为《上清集》、《玉隆集》、《武夷集》、《海琼白真人语录》、《海琼问道集》、《海琼传道集》、《道德宝章》、《静余玄问》、《金华冲碧丹经秘旨》、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正误》、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》等。

  白玉蟾与文笔峰的传说

  关于白玉蟾的卒年、寿数,其弟子彭耜在《海琼玉蟾先生事实》中说:“绍定己丑(二年,1229)冬,或传先生解化于旴江。先生尝有诗云:待我年当三十六,青云白鹤是归期。以岁计之,似若相符”。据此,白玉蟾似于此年逝世,寿三十六。

  据说南宋时期,道教由中原的移民传入海南,白玉蟾以借水遁去的方式悄然返回他的故乡海南岛,结庵隐栖于文笔峰,开宗立派,创建南宗道场,在文笔峰之巅建立玉蟾宫,开坛传道和隐居着述,最后在文笔峰峰顶羽化升天。

  文笔峰位于海南省定安县境内,东线高速公路居丁路口西行3公里,与定安南丽湖山水相依,形意相生。

  方圆百里之内,皆是开阔的平原,唯独文笔峰一山矗立。自古至今被视为“南溟奇甸”的海南岛人文之大化的象征。

  文笔峰的地质构造很奇特,是水成岩,遥指东南西北,有乌盖岭、龙门岭、金鸡岭、旧州岭,皆火成岩,山下周遭亦火成岩,独此峰水在火上,所以山上的岩石呈灰黑色,而山下的岩石呈赭红色。耆旧相传,当年白玉蟾真人玩赏此山奇异,感悟水火既济的炼丹道理,所以此山虽然不高,却有异常灵性。白玉蟾真人因为这里的灵性而感悟,也为了这里的灵性而归隐。

  在文笔峰山顶上有一处叫升仙崖,在峰顶一块状若腾空的蟾蜍状巨石之侧,有两只很大的脚印,相传就是白玉蟾登踏以飞升的印痕。

  相关资源:《修道真言》白玉蟾祖师 著

上传日期:2014.4.23

返回目录

 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