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佳文赏析 >>open人到老年,这10件事不要做(图)
Email

 

人到老年,这10件事不要做(图)

作者:季羡林

 

 

一忌:说话太多

  我在这里讲忌说话太多,并没有“祸从口出”或“三缄其口”的含义。说话惹祸,不在话多话少,有时候,一句话就能惹大祸。口舌惹祸,也不限于老年人,中年和青年都可能由此致祸。

  我先举个例子。

  某大学有一位老教授,道德文章,有口皆碑。虽年逾耄耋,而思维敏锐,说话极有条理。

  不足之处是:一旦开口,就如悬河泄水,滔滔不绝;

  又如开了闸,再也关不住,水不断涌出。

  在那个大学里流传着一个传说:在学校召开的会上,某老一开口发言,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饭。

  饭后再回到会场,某老谈兴正浓。

  据说有一次博士生答辩会,规定开会时间为两个半小时,某老参加,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,这个会会是什么结果,答辩委员会的主席会有什么想法和措施,他会怎样抓耳挠腮,坐立不安,概可想见了。

 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,不是每一个老人都有这个小毛病,有的人就没有。

  我说它是“小毛病”,其实并不小。

  试问,我上面举出的开会的例子,难道那还不会制造极为尴尬的局面吗?

  当然,话又说了回来,爱说长话的人并不限于老年,中青年都有,不过以老年为多而已。

  因此,我编了四句话,奉献给老人:年老之人,血气已衰;煞车失灵,戒之在说。

 

二忌:倚老卖老

  人世间确实不乏“倚老卖老”的人,学者队伍中更为常见。

  眼前请大家自己去找。

  我讲点过去的事情,故事就出在清吴敬梓的《儒林外史》中。

  吴敬梓有刻画人物的天才,着墨不多,而能活灵活现。

  第十八回,他写了两个时文家。胡三公子请客:

  四位走进书房,见上面席间先坐着两个人,方巾白须,大模大样,见四位进来,慢慢立起身。严贡生认得,便上前道:“卫先生、随先生都在这里,我们公揖。”

  当下作过了样,请诸位坐。那卫先生、随先生也不谦让,仍旧上席坐了。

  倚老卖老,架子可谓十足。然而本领却并不怎么样,他们的诗,“且夫”“尝谓”都写在内,其余也就是文章批语上采下来的几个字眼。一直到今天,倚老卖老,摆老架子的人大都如此。

  平心而论,人老了,不能说是什么好事,老态龙钟,惹人厌恶;但也不能说是什么坏事,人一老,经验丰富,识多见广。他们的经验,有时会对个人甚至对国家是有些用处的。

  但是,这种用处是必须经过事实证明的,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用处,是不会取信于人的。

  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,完全决定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。

  在这里,摆架子,倚老卖老,都是枉然的。

 

三忌:思想僵化

  我已届九旬高龄,思想僵化的迹象也是有的。

  我的僵化同别人或许有点不同:它一半自然,一半人为;前者与他人共之,后者则为我所独有。

  我不是九斤老太一党,我不但不认为“一代不如一代”,而且确信“雏凤清于老凤声”。

  可是最近几年来,一批“新人类”或“新新人类”脱颖而出,他们好像是一批外星人,他们的思想和举止令我迷惑不解,惶恐不安。这算不算是自然的思想僵化呢?

  至于人为的思想僵化,则多一半是一种逆反心理在作祟。

  世界科技进步,一日千里,没有科技,国难以兴,事理至明,无待赘言。

 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幸福,也是有目共睹的。

  但是,它带来了危害,也无法掩饰。

  世界各国现在都惊呼环保,环境污染难道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吗?

  我突然感觉到,科技好像是龙虎山张天师镇妖瓶中放出来的妖魔,一旦放出来,你就无法控制。

  只就克隆技术一端言之,将来能克隆人,指日可待。一旦实现,则人类社会迄今行之有效的法律准则和伦理规范,必遭破坏。将来的人类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社会呢?

  我有点不寒而栗。这似乎不尽属于“僵化”范畴,但又似乎与之接近。

 

四忌:不服老

  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和古典小说中,不服老的例子不可胜数,尽人皆知,无须列举。

  但是,有一点我必须在这里指出来:古今论者大都为不服老唱赞歌,这有点失于偏颇,绝对地无条件地赞美不服老,有害无益。空谈无补,举个实例。

  1995年,当时我已经达到了八十四岁高龄。

  然而我却丝毫没有感觉到,不知老之已至,正处在平生写作的第二个高峰中。

  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,几达两年之久,风雪无阻。

  我已经有点忘乎所以了。一天早晨,我照例四点半起床,到东边那一单元书房中去写作。

  一转瞬间,肚子里向我发出信号:该填一填它了。一看表,已经六点多了。

  于是我放下笔,准备回西房吃早点。

  可是不知是谁把门从外面锁上了,里面开不开。我大为吃惊,回头看到封了顶的阳台上有一扇玻璃窗可以打开。我于是不假思索,立即开窗跳出,从窗口到地面约有一米八高。

  我一堕地就跌了一个大马趴,脚后跟有点痛。

  旁边就是洋灰台阶的角,如果脑袋碰上,后果真不堪设想,我后怕起来了。

  我当天上下午都开了会,第二天又长驱数百里到天津南开大学去做报告。脚已经肿了起来。

  第三天,到校医院去检查,左脚跟有点破裂。

  我这样的不服老,是昏聩糊涂地不服老,是绝对要不得的。

 

五忌:无所事事

 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,必须细致地加以分析,区别对待,不能一概而论。

  现在我只能谈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分子、因而我最了解情况的知识分子。

  国家给年老的知识分子规定了退休年龄,这是合情合理的,应该感激的。

  但是,知识分子行当不同,身体条件也不相同,是否能做到老有所为,完全取决于自己,不取决于政府。自然科学和技术,我不懂,不敢瞎说。至于人文社会科学,则我是颇为熟悉的。

  一般说来,社会科学的研究不靠天才火花一时的迸发,而靠长期积累。

  一个人到了六十多岁退休的关头,往往正是知识积累和资料积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候。

  一旦退下,对国家和个人都是一个损失。

  有进取心有干劲者,可能还会继续干下去的。可是大多数人则无所事事。

  我在南北几个大学中都听到了有关“散步教授”的说法,就是一个退休教授天天在校园里溜达。

  成了全校著名的人物。

  我没同“散步教授”谈过话,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,估计他们也不会很舒服。

  锻炼身体,未可厚非。但是,整天这样“锻炼”不也太乏味太单调了吗?

  学海无涯,何妨再跳进去游泳一番,再扎上两个猛子,不也会身心两健吗?

 

六忌:提当年勇

  我做了一个梦。我驾着祥云或别的什么云,飞上了天宫,在凌霄宝殿多功能厅里。

  参加了一个务虚会。

  第一个发言的是项羽。他历数早年指挥雄师数十万,横行天下,各路诸侯皆俯首称臣。

  他是诸侯盟主,颐指气使,没有敢违抗者。

  鸿门设宴,吓得刘邦像一只小耗子一般。说到尽兴处,手舞足蹈,唾沫星子乱溅。

  这时忽然站起来了一位天神,问项羽:“四面楚歌,乌江自刎是怎么一回事呀?”

  项羽立即垂下了脑袋,仿佛是一个泄了气的皮球。

  第二个发言的是吕布……

  谁一看都能知道,我的梦是假的。但是,在芸芸众生中,特别是在老年中,确有一些人靠自夸当年勇来过日子。我认为,这也算是一种自然现象。

  争胜好强也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,但一旦年老,争胜有心,好强无力,便难免产生一种自卑情结。

  可又不甘心自卑,于是只有自夸当年勇一途,可以聊以自慰。

  对于这种情况,别人是爱莫能助的。“解铃还须系铃人”,只有自己随时警惕。

  现在有一些得了世界冠军的运动员有一句口头禅:从零开始。

  意思是,不管冠军或金牌多么灿烂辉煌,一旦到手,即成过去,从现在起又要从零开始了。

  我觉得,从零开始是唯一正确的想法。

 

七忌:自我封闭

  老年人最常见的现象或者灾难是自我封闭。

  封闭,有行动上的封闭,有思想感情上的封闭,形式和程度又因人而异。

  老年人有事理广达者,有事理欠通达者。

  前者比较能认清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,了解到事物的改变是绝对的,不变是相对的,千万不要要求事物永恒不变。后者则相反,他们要求事物永恒不变;

  即使变,也是越变越坏,上面讲到的九斤老太就属于此类人。

  空言无益,试举几个例子。

  我在高中读书时,有一位教经学的老师,是前清的秀才或举人。五经和四书背得滚瓜烂熟,据说还能倒背如流。他教我们《书经》和《诗经》,从来不带课本,业务是非常熟练的。

  可学生并不喜欢他。因为他张口闭口:“我们大清国怎样怎样。”

  学生就给他起了一个诨名“大清国”,他真实的姓名反隐而不彰了。我们认为他是老顽固,他认为我们是新叛逆。我们中间不是代沟,而是万丈深渊,是他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了。

  再举一个例子。

  我有一位老友,写过新诗,填过旧词,毕生研究中国文学史,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。

  他为人随和,性格开朗,并没有什么乖僻之处。

  可是,到了最近几年,突然产生了自我封闭的现象,不参加外面的会,不大愿意见人,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高声唱歌。我曾几次以老友的身份,劝他出来活动活动,他都婉言拒绝。

  他心里是怎样想的,至今对我还是一个谜。

  我认为,老年人不管有什么形式的自我封闭现象,都是对个人健康不利的。我奉劝普天下老年人力矫此弊。同青年人在一起,即使是“新新人类”吧,他们身上的活力总会感染老年人的。

 

八忌:叹老嗟贫

  叹老嗟贫,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是常见的现象,特别在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们中更是突出。

 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有“学而优则仕”的传统。

  过去一千多年以来,仕的途径只有一条,就是科举。“仕宦而至将相,富贵而归故乡”,达到这个目的万中难得一人。大家只要读一读《儒林外史》,便一目了然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倘若科举不利,老而又贫,除了叹老嗟贫以外,实在无路可走了。

  古人说:“诗必穷而后工。”

  其中“穷”字也有科举不利这个含义。古代大官很少有好诗文传世,其原因实在耐人寻味。

  今天,时代变了。但是“学而优则仕”的幽灵未泯,学士、硕士、博士、院士代替了秀才、举人、进士、状元。骨子里并没有大变。在当今知识分子中,一旦有了点成就,便立即戴上一顶乌纱帽。

  这现象难道还少见吗?

 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能跟上世界潮流,但是,封建思想的残余还不容忽视。我们都要加以警惕。

 

九忌:老想到死

  俗话说:“黄泉路上无老少。”可是人一到了老年,特别是耄耋之年,离那个长满了野百合花的地方越来越近了,此时常想到死,更是非常自然的。

  今人如此,古人何独不然!中国古代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骚人、墨客大都关心生死问题。

  陶渊明的诗《神释》中有这样的话:“老少同一死,贤愚无复数。日醉或能忘,将非促龄具!立善常所欣,谁当为此举?甚念伤吾生,正宜委运去。纵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惧。应尽便须尽,无复独多虑。”

  他反对酣酒麻醉自己,也反对常想到死。我认为,这是最正确的态度。

  最后四句诗成了我的座右铭。

  我在上面已经说到,老年人想到死,是非常自然的。关键是:想到以后,自己抱什么态度。惶惶不可终日,甚至饮恨吞声,最要不得,这样必将成陶渊明所说的“促龄具”。

  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,泰然处之。

  鲁迅不到50岁,就写了有关死的文章。王国维则说:“五十之年,只欠一死。”

  结果投了昆明湖。我之所以能泰然处之,有我的特殊原因。曾经我已走到过死亡的边缘上,一个千钧一发的偶然性救了我。从那以后,多活一天,我都认为是多赚的。因此就比较能对死从容对待了。

 

十忌:愤世嫉俗

  愤世嫉俗这个现象,没有时代的限制,也没有年龄的限制。古今皆有,老少具备,但以年纪大的人为多。它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很大的危害,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。

  在中国文学史上,愤世嫉俗的传统,由来已久。《楚辞》 的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”等语就是最早的证据之一。以后历代的文人多有愤世嫉俗之作,形成了知识分子性格上的一大特点。

  我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,姑以我自己为麻雀,加以剖析。

  愤世嫉俗的情绪和言论,我也是有的。但是,我又有我自己的表现方式。

  我往往不是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而牢骚满腹,怪话连篇,而是迷惑不解,惶恐不安。

  我曾写文章赞美过代沟,说代沟是人类进步的象征。这是我真实的想法。

  可是到了目前,我自己也傻了眼。

  横亘在我眼前的像我这样老一代人和一些“新人类”、“新新人类”之间的代沟。

  突然显得其阔无限,其深无底,简直无法逾越了,仿佛把人类历史断成了两截。

  我感到恐慌,我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将伊于胡底。

  我个人认为,这也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形式,是要不得的;可我一时又改变不过来,为之奈何!

  我不知道,与我想法相同或者相似的有没有人在。

  有的话,究竟有多少人。

  我想来想去,觉得还是毛泽东的两句诗好:“牢骚太盛防肠断,风物常宜放眼量。”道德网,东方阳熹

 

  东方阳熹按:

  中国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,但这种社会风尚也导致一些缺少自知之明的老人倚老卖老,他们总认为全社会都应该尊重他们、让着他们,一些人到公交车上与年轻人争座,甚至动手打骂,还有到大街上碰瓷儿的,这种越活越不要脸的老畜生,怎么值得人尊敬!其实并不是人越老越值得人尊敬,而是人越有德越值得人尊敬。对于无德的老人,人家尊重你是给你面子,你自己得有廉耻心,别顺着杆往上爬。子曰:“幼而不孙弟,长而无述焉,老而不死,是为贼!”,此是圣人对那些既不知礼义,又没有德行,恬不知耻的老年人的训斥!

 

  相关资源:

  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》

  《季羡林大师亲历鬼魂附体事件》

 

上传日期:2018.4.17

返回目录

 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