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人品决定一个人是否走得远(图)
一个人不管智商多高,能力多强,背景有多牛,如果不懂得做人,人品太差,就算再努力也没有用。 一、人品,大于能力 之前看过一档很火的求职节目,有一期的嘉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他曾是原公司连续几年的销售冠军,面对老板的各种刁钻的问题,他的回答可谓是切中要点,滴水不漏。 后来,主持人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:“你觉得在你的从业经历中,最能说明你销售能力的是哪一件事?” 他简短思考了一下,回答道:“我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销售时,成功地向一位月薪两千的环卫工推销了一套五千多的情商培训课程。” 回答完后,他很得意,还在现场重复说了几遍:“我这个人讲话就会让人感觉很真诚”。 虽然他的推销能力很强,但参与节目的12位老板,却不约而同的在第一轮时灭了灯。 有一位老板的评价一语中的:我不怀疑你的能力,但是却不看好你的人品。 越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,越无力鉴别信息的真伪和含金量,也越容易被人欺骗。只要告诉他们,听完课程后,你的孩子能成才,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将学费交到你手里。 五千多元,可能是这位环卫工人大半年辛苦攒下的积蓄。这位销售人员,将不合适的课程推荐给明显没有能力负担的人,并且将这件事作为资本来炫耀,很难让人相信,他是个有人品底线的人。 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走得有多快,而人品则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走得远,走得顺。 二、人品差,能力再好也不会得到众人的心悦诚服 《左传》中有言: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传之久远,此之谓不朽。”此处所说的“立德”,便是指会做人,拥有好人品。 细心的人会发现,在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这“三不朽”中,“立德”被排在了首位。只有能力而没有人品的人,最终将难逃被时代抛弃的命运。 宋朝的书法家中,有“苏黄米蔡”四大家之称。即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,而其中的蔡,到底是蔡京还是蔡襄,则一直有争论。 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认为,蔡氏原本为书法技艺更为高超的蔡京。后人多评价蔡京的笔法“姿媚、豪健,笔画结构天然呼应,布局精巧,气韵生动,直溯‘二王’。” 蔡京的书法,就连同为四大家的米芾也是甘拜下风。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,蔡京问米芾:“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?” 米芾回答说:“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,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。” 蔡京问:“其次呢?” 米芾说:“当然是我。” 由此蔡京的书法技艺可见一斑。 但在官场上,蔡京阴险狡诈,心狠手辣,惑乱人主、结党营私,北宋虽然没有直接断送在他手里,他却是北宋灭亡的千古罪人。 因其人品低劣,所以后人将蔡京从“四大家”中除名,而替换成了德高艺彰的蔡襄。 所以,人品不好的人,侥幸成功也无法得到众人的心悦诚服。 三、人品,才是最高的学位 几年前,白岩松在采访季羡林的时候,曾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。 有一年秋天,北大新学期开始了,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,实在太累了,就把包放在路边。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,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,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各种手续。老人爽快地答应了。 近一个小时过去,学子归来,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。谢过老人后,两人分别。 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,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,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,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。 白岩松感叹说:“我不知道这位学子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,但在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:人品才是最高的学位。” 其实人品与学历、职业、出身都无关,而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层次。精神层次越高的人,人品越好,也更加善良。遇到事情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和别人的利益,这就是好人品的核心——利他。 亚当斯密说:“以遵从自己的心做利他的行,是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思想和行为的结合,也是最大的善良”。 人品不好的人,或许可以将自己伪装成谦谦君子,但所有的伪装都不可能长久。世间风云变幻,唯有人品才是令你屹立一生的招牌。 四、好人品,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古语有云:“吉人自有天相。”孔子则说:“德若水之源,才若水之波”。 好人品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,能力却永远弥补不了人品上的缺陷,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的选人标准都是“德才兼备,以德为先。” 也许我们成不了什么叱咤风云的大人物,更不会名垂青史,但拥有好人品,同样可以成为内心光芒万丈的那一人。
上传日期:2019.5.6
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