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佳文赏析 >>open读孙思邈《福寿论》的感想(图)
Email

 

读孙思邈《福寿论》的感想(图)

作者:不详

 

 

  人生在世,谁不祈求有福,何人不愿健康长寿!

  然而,何为福?怎能寿?并非每个人都能知其内涵。活了101岁的隋唐大医药学家、养生学家孙思邈著有《福寿论》,对“福”、“寿”做了精僻的论述,细细品味这篇富有哲理的佳作,就会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。文章言简意明,深入浅出,令人受益多多。

  思想决定行动,道德与福寿息息相关。孙思邈在《福寿论》中,首先阐述了这一观点。文章开篇曰:“圣人体其道而不为也,贤人知其祸而不欺也,达人断其命而不求也,信人保其信而静守也,仁者守其仁而廉谨也,士人谨其士而谦敬也,凡人昧其理而苟非为也,愚人知其愚而不惮也,小人反其道而终日为也。”意思是说,道德智能极高的“圣人”,遵守客观规律,不做违背事物的事,有才能而德行好的“贤人”,知其祸而不去做,通达事理的“达人”,不离开自己的能力而与生命抗争,具有诚实品行的“信人”,安分守己,不做越轨之事,仁者人也,与人相互亲爱,廉洁谨慎,从不枉为;平常的“凡人”,虽然不明其理,却不胡作非为;愚人知道什么是愚蠢,也会肆无忌惮的去做;无德者的“小人”,则反其道而行之,终日妄为。孙思邈将人的“福”与“寿”与道德修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。

  历代养生家对德行修养非常重视,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,对养生很有研究,并且躬身力行。他主张“仁德润身”。他认为只有心地善良、道德高尚的人,才会心理安定,意志不乱,得以高寿。据史料记载,有一次,鲁哀公问孔子:“知者寿乎?仁者寿乎?”孔子回曰:“然,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接着孔子讲了人有三死:疾病死、服刑死、争战死,这些死的人都与道德有密切关系。“寝处不适,食欲不节,逸劳过度者,疾共杀之;居下位而上干甘其君,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,刑共杀之;以少犯众,以弱侮强,忿怒不类,动不量力,兵共杀之。”西汉理学家董仲舒说:“外无贪而内清净,心和平而不失中正,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”,其身自然气血调和,身健而无他疾。孙思邈在《千金方·养性》中告诫人们:“性自善,内外百病皆悉不生,祸乱灾害亦无内作,此养生之大径也。”

  孙思邈在《福寿论》中,通过衣、食、住、行诸方面的具体的现实生活,明确指出了人的善恶标准,道德规范,并将它有机的同“福”和“寿”联系在一起。他认为,人在生活中的福、祸、善、恶都是人自为之。他说:“福者,造善之积也;祸者,造不善之积也。鬼神盖不能为人之祸,亦不能致人之福。但人积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。”“福”与“寿”是生命质量的体现。《尚书》就明确提出了人生有五福、六不幸。五福:一日寿,二日富,三日康宁,四日修好德,五日考终命;六不幸:一是早亡,二是多病,三是多忧,四是贫穷,五是丑恶,六是愚懦。可见,在很早以前,圣贤对“福”、“寿”极为重视,深刻认识到人的生命质量的重要。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·养生序》中也阐述了福寿论点,他说:“百行周备,虽绝药饵,足以遐年;德行不克,纵服玉液金丹,未能延寿。”又说:“道德日全,不祈寿而有福,不求寿而自延。”明代医家龚廷贤在《寿世保元》中说:“德为福寿之本,若其刚恶,不肯好德,柔弱而怠于修养,则祸及随之,而绝福寿根源矣。”可见,积善好德,乃福寿之本。近代史上的“洪宪皇帝”袁世凯,天天服用补血强身、滋阴壮阳的高级补品,经常饮人参汤、鹿茸精,每天饮人奶,由于他积恶多多,德行败坏,成日忧恐交加,在他57岁那年在人们的咒骂声中命归黄泉。怠于德行修养的人,由于作恶则祸随身来,自绝福寿之根源。

  行为决定命运。孙氏在《福寿论》开篇围绕着这一主题,分析了各种人的人生观、道德观。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·詹姆士有段名言:“播下一种行为,收获一种习惯;播下一种习惯,收获一种性格;播下一种性格,收获一种命运。”古今中外,无数事实无不验证这一真理。所以,孙思邈在《孙真人卫生歌》中说:“身安寿永事如何,胸次平夷积善多。”行善积德之人,福寿常在。

  《福寿论》论述善、恶、福、祸时,将凡事该做与不该做,份内得之与幸而得之加以区别。孙氏说:“富贵者以轻势取为非分也,贫贱者以妄盗取为非分也。神而记之,人不知也。”其意是说,依仗自己的势力,轻而易举掠夺索取而得到的富贵,或是花言巧语谄媚人或不择手段盗窃掠取的钱财而得来的富贵,都是不应该做的,不应该有的,这是恶、是祸。尽管人不知也,但客观上都一一记下来,即神而记之。孙氏并将以权贵压榨或不平等待遇,作为区别福、祸、善、恶的标准。他说:“童仆之非分者,以良为贱,以是为非,苦不悯之,乐不容之,寒暑不念其勤劳,老病不矜其困惫,鞭挞不问其屈伏,凌辱不问其亲疏。此非分也。神亦记之,人不知也。”他告诉世人:“德不足是以贫焉,心不足是以死焉。天虽然不煞自取其毙也。”《福寿论》中还列举了有的人靠投机钻营而居于显位,贿赂而得之,德薄而执其位,躁求而窃其禄,示其躁取而不强,强而取之非分也。他又说:。‘贼而得之者祸也,幸而得之者灾也。分而得之者吉也,屈而得之者福也。夫人之死,非因依也,非疴瘠也,盖以积不仁之多,造不善之广,神而追之则矣。”意思是讲,凡人之死,不是有固定的原因,不是患有疾病,那大概就是做“不仁”、“不善”的坏事太多之故,遭受到因果报应。孙氏告诫人们:“其祸日多,其寿日促,金之得盈,福之已竭。”祸、恶多的人,必然寿命短,尽管富有金钱,而福已衰竭。《遵生八笺》上说:“一味依仗富裕的人必定会贫穷。一味依仗富贵的人必定会低贱,一味依仗强大的人必定会弱小,一味依仗灵巧的人必定会拙笨。具有仁义道德的人,则不会变得贫穷,不会变得下贱,不会变得弱小,不会变得拙笨。”这番富有哲理的话,会给人以启迪。君子行正气,小人行邪气,其理就在这里。邪气袭身,就是客观上给以惩罚,甚至会因此而丧命。

  《福寿论》围绕着人在生活中的福、祸、善、恶,阐述了“以善做人,以德养寿”的主题思想。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,悬壶济世,“慈心万物”。年迈百岁,依然“视听不衰,神采甚茂”。著名的《千金翼方》就是他百岁时写成的。清代名医张璐称他是“医门之圣,百世之师”。无独有偶,当代名医罗明山,一生为民疗疾,不辞辛苦,解囊助贫,被人称之“罗善人”,活到118岁。现代心理学家研究发现,当一个在进行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过程中,所体验到的愉快便是道德愉快。道德愉快具有减轻或消除任何精神痛苦的作用。生理学家认为,利他的良好心态,能促进体内分泌有益的激素、酶和乙酰胆硷。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、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,从而增强了机体的抗病和抗癌能力。免疫学家认为,乐于助人,常常行善的人,血液中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加,提高了自身免疫力,所以养生家说:“一分仁爱一分寿。”

  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乐恬憺之能,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,故寿命无穷,与天地终。”因此,我们在学习孙思邈《福寿论》时,要加强行为修养,做一个重仁义,讲道德,不谋私利的正直人。情操高尚,心理宁静,灾病少生,自然福寿永存。道德,道德网,道德网站,道德真源,东方阳熹

 

  孙思邈《福寿论》原文&译文 点此阅读。

 

上传日期:2020.3.13

返回目录

 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