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道德书籍 >>open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
Email

 

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

 

第五封

 

示无相居士(邓直殿子立)

  欲学此道,须是决定信,逢逆顺境,心不动摇,方有趣向分①。佛言:“信能永灭烦恼本,信能专向佛功德。信于境界无所著,远离诸难得无难②。”又云:“信能超出众魔路,示现无上解脱道③。”如上所说,教有明文,佛岂欺人耶!若半明半暗④,半信半不信,则触境遇缘,心生疑惑,乃是⑤于境界心有所著,不能于此道决定无疑、灭烦恼本、远离诸难。诸难者,为无决定信,被自己阴魔所扰⑥。若能一念缘起无生⑦,则不越此念⑧,即时超出魔路。所谓魔路亦非他物,乃是昧却此心,于此心外,妄生差别诸见,而此心即随差别妄念流转,故成就魔境。若能直下信此心决定本来成佛,顿亡诸见,即此魔路便是当人出生死菩提路也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方有趣向分:才有证道、达到解脱目标的希望。

  ②③均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十四,唐实叉难陀译。

  ④半明半暗:犹言似懂非懂。

  ⑤乃是:于是,就。

  ⑥被自己的阴魔所扰:被自己的心所显现的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境界所阻扰。阴魔,四魔(阴魔、烦恼魔、死魔、天魔)之一,又作五阴魔、五蕴魔、五众魔、身魔,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的生死苦果,此生死法能夺人慧命。魔者,夺人身命及慧命者。扰,扰乱,阻扰。

  ⑦如果能够一念之间契入诸法缘起无生之理。⑧不越此念:即不离此念。越,超出,离开。

  参禅人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。但虚却心①,不用向声名句义上求玄妙、求悟入。若起此心,即障却自己正知见,永劫无有入头处。盘山云:“譬如掷剑挥空,莫论及之不及②。”不可忽③。《净名》④云:“法过眼耳鼻舌身意。欲彻此法,先须屏除六根门头,使无少过患⑤。”何为过患?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而不能远离,于经教及古德言句上求知见、觅解会者是。苟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,不起第二念,直下⑥知归,则于自境界、他境界,无不如意,无不自在者。德山见僧入门便棒、临济见僧入门便喝,诸方尊宿⑦唤作劈面提持、直截分付,妙喜唤作第一等拖泥带水⑧。直饶⑨向一棒一喝下,全身担荷得,已不是丈夫汉,被他蓦头⑩浇一勺恶水了也。况于一棒一喝下,求奇特、觅妙会,乃是不唧留⑾中又不唧留者。

  上士闻道,如印印空;中士闻道,如印印水;下士闻道,如印印泥。此印与空、水、泥无差别,因上中下之士,故有差别耳⑿。如今欲径入此道,和印子击碎⒀,然后来与妙喜相见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虚却心:将心空掉。意思是,要将从前所学得的种种知解统统放下,不要存有所得心,也不要将心待悟,心如虚空,了无一法可执著。

  ②幽州盘山宝积禅师,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。一日行于市肆,见一客人买猪肉,语屠家曰:“精底割一斤来!”屠家放下刀,叉手曰:“长史!那个不是精底?”师于此有省。又一日出门,见人舁丧,歌郎振铃云:“红轮决定沉西去,未委魂灵往哪方?”幕下孝子哭曰:“哀哀!”师闻之,忽然身心踊跃,归举似马祖,祖印可之。后往盘山。上堂云:“夫心月孤圆,光吞万象。光非照境,境亦非存。光境俱亡,复是何物?禅德,譬如掷剑挥空,莫论及之不及,斯乃空轮无迹,剑刃无亏。若能如是,心心无知,全心即佛,全佛即人,人佛无异,始为道矣。”

  ③忽:轻视、等闲视之。

  ④《净名》:即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。

  ⑤意为实相超越于眼耳鼻舌身意,非眼耳鼻舌身意所能了知,因此,欲证实相,必须屏除六根、六尘、六识的干扰,不被它们所转。

  ⑥直下:当下、径直。

  ⑦尊宿:德尊年长者。

  ⑧拖泥带水:比喻不干脆、不爽快。自性是一法不立的,棒喝之法虽然较文字更为直接,但是毕竟还带有迹、相,故云。

  ⑨直饶:即使、假使、就算、任凭。直与饶同义,表假定之辞。

  ⑩蓦头:当头、劈头。蓦,正对着,如“蓦面”、“蓦口”等。

  ⑾不唧留:不聪明、不机灵。

  ⑿这句话的意谓是说,上士闻道,如印印于虚空,能当体即空,不留痕迹;中士闻道,如印印于水,虽对境不免动荡,但能觉之即无,若借觉照之力,亦能不留痕迹;唯下等凡夫,念念迁流,失于返照,遇境即粘,如印印于胶泥,久久不能脱去。实际上,实相之道,本无二致,因人有顿渐、迷悟之别,犹如印本一个,因空、水、泥而有差别。

  ⒀径:直接、快捷。

  ⒁和印子击碎:意思是说,将能闻所闻的一并空却,连道之名相亦不立。

返回目录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