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道德书籍 >>open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
Email

 

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

 

第六封

 

示真如道人(一)

  火宅尘劳①,何时是了?安乐得一日,便是千万日样子也②。于一日中,心不驰求、不妄想、不缘诸境,便与三世诸佛、诸大菩萨相契,不著和会③,自然成一片矣。世尊说火宅喻,正为此也。经云:“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。诸子幼稚,未有所识,恋著戏处,或当堕落,为火所烧。我当为说怖畏之事。”具在经中④。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,谓信根狭劣,在火宅中,无智慧而恋著尘劳之事为乐,不信有出火宅、露地而坐、清净妙乐故也。若在其中,信得及,识得破,不恋着幼稚戏处,心不驰求、不妄想、不缘诸境,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之处。何以故?佛不云乎,“于一切境,无依无住,无有分别,明见法界广大安立,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等无二。” ⑤故远行地菩萨⑥以自所行智慧力故,出过一切二乘之上;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,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,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,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⑦。此乃火宅尘劳中真方便也。学般若人舍此方便⑧而随顺尘劳⑨,定为魔所摄持。又于随顺境中,强说道理,谓烦恼即菩提,无明即大智,步步行有,口口谈空⑩,自不责业力所牵,更教人拨无因果,便言“饮酒食肉,不碍菩提;行盗行淫,无妨般若” ⑾,如此之流,邪魔恶毒入其心腑,都不觉知⑿,欲出尘劳,如泼油救火,可不悲哉!

  【注释】

  ①火宅尘劳:指生死轮回或生死烦恼。《法华经·譬喻品》中讲:“三界无安,犹如火宅。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。常有生老病死忧患,如是等火,炽然不息。”于是,“火宅”一词便专门用来比喻迷界众生所居住的充满烦恼和痛苦的生死世界。尘劳,烦恼之异称,因烦恼能染污心灵,犹如尘垢能使身心劳惫,故云。

  ②意谓若能一日得清静之安乐,那么这一日便是今后生活的榜样。

  ③不著和会:用不着去思维分别、作牵强附会的解释。不著,不用,不必。

  ④这段经文见《法华经·譬喻品》。具在经中,意思是经中有详细的记载。

  ⑤这段经文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三十一,唐实叉难陀译。

  ⑥远行地菩萨:即七地菩萨。远行地,又作深行地、深入地、深远地,为十地中的第七地。此地菩萨住于纯无相观,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,故名远行。七地菩萨于此地修行方便善巧波罗蜜,断细相现行障,证得法无别真如。

  ⑦意谓七地菩萨行纯无相观,证平等性智,悟入佛魔不二、世出世法不二、佛道外道不二,故能现魔事而能成就佛事,现外道而能成就佛道,不舍世法而能成就佛法。

  ⑧此方便:指七地菩萨所行之方便善巧波罗蜜,其实质就是要行纯无相观。

  ⑨随顺尘劳:被尘劳所迷,为烦恼所牵,顺着生死流转,不能自主。随顺尘劳,在事相上虽与方便波罗蜜相似,但是,本质却是不同的,前者迷于有,随妄想分别流转,不能自主;后者证得空观智,不被万有所迷,虽出入生死尘劳中而心常清净自在。

  ⑩步步行有,口口谈空:行为上念念执著于有,而口头上却处处谈空,言行不一致。

  ⑾意谓随顺尘劳的时候,不仅不遣责自己是被业力所牵,反而教人否认因果,大言不惭地四处宣讲“饮酒食肉,不碍菩提;行盗行淫,无妨般若。”拨无,废除、断除、否认,认为不存在。

  ⑿都不觉知:全然不自觉,一点都不觉察。都,全,全然。

 

示真如道人(二)

  尘劳之俦为如来种①,教有明文:“譬如高原陆地,不生莲华,卑湿淤泥,乃生此华。” ②在火宅尘劳中,头出头没,受无量苦,忽于苦中而生厌离,始发无上菩提之心。尘劳之俦为如来种,正谓此也。俗人学道,与出家儿迥然不同。出家儿自小远离尘劳,父母不供甘旨③,六亲固以弃离④。身居清净伽蓝,目睹绀容⑤圣相,念念在道,心心无间。所观底书无非佛书,所行底事无非佛事。不见可欲⑥,受佛禁戒。佛所赞者,方敢依而行之;佛所诃者,不敢违犯。有明眼宗师可以寻访,有良朋善友可以咨决⑦。纵有习漏未除者,暂时破佛律仪,已为众所摈斥⑧。以俗人较之,万不及一。俗人在火宅中、四威仪内,与贪欲瞋恚痴为伴侣,所作所为、所闻所见,无非恶业。然若能于此中,打得彻⑨,其力却胜我出家儿百千万亿倍。打得彻了,方可说烦恼即菩提、无明即大智。本来广大寂灭妙心中,清净圆明,荡然无一物可作障碍,如太虚空一般,“佛”之一字亦是外物,况更有尘劳烦恼恩爱作对待⑩耶?在火宅中打得彻了,不须求出家。造妖捏怪,毁形坏服,灭天性,绝祭祀,作名教中罪人⑾,佛不教人如此,只说“应以佛身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;应以宰官身得度者,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。”乃至“应以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身得度者,即皆现之而为说法。” ⑿又云:“治生产业,皆顺正理,与实相不相违背。”⒀但只依本分,随其所证,化其同类,同入此门,便是报佛深恩也。但念念不要间断,莫管得不得。便是⒁夙与般若无缘,今生未打得彻,临命终时,亦不被恶业所牵,于日用二六时中,亦不被尘劳所困,后世出头来⒂,亦得现成受用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尘劳之俦为如来种:即前文所言“火宅尘劳便是解脱出三界之处”,意谓烦忧即是成佛之土壤,没有烦恼也就无佛可成。俦,音chou(二声),伴侣。

  ②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卷二。

  ③父母不供甘旨:不奉养父母。甘旨,原指美味,后多用作奉养父母之词。

  ④六亲固以弃离:已经离家辞亲。六亲,即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等六种亲属。固以,已经。

  ⑤绀容:指代佛像。释迦如来之毛发为绀琉璃色,故名。绀,音gan(四声),天青色,深青透红之色。

  ⑥可欲:能引起欲望的事物。

  ⑦咨决:咨询抉择法义。

  ⑧摈斥:意谓逐出僧团。摈,音bin(四声),排斥、弃绝。

  ⑨打得彻:看破,彻悟。

  ⑩对待:二边对立。

  ⑾这句话列举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,由于不能将世出世法圆融起来,缺乏善巧方便,落入二边之中,出现了种种与传统礼教不相适应的做法,遭到了儒教的贬斥。造妖捏怪,犹言装神弄鬼。捏,捏造。毁形坏服、灭天性,均指违背人性的种种无意义之苦行。绝祭祀,指废除传统祭祀等、不能顺应当地习俗的做法。绝,弃绝,废除。名教,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,主要是指儒教。

  ⑿见《妙法莲华经·观世音普门品》。

  ⒀参见《法华玄义》卷一。

  ⒁便是:即使、纵使。

  ⒂后世出头来:后世出生为人。

 

示真如道人(三)

  学道无他术,以悟为则①。今生若不悟,尽崖②到尽未来际,常存此心。今生虽未悟,亦种得般若种子在性地上,世世不落恶趣,生生不失人身,不生邪见家,不入魔军类。况忽然心华发明③耶!当此之时,三世诸佛证明有分,诸大祖师无处安著④;非是强为,法如是故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学道没有别的技巧,只以开悟见性为法则。

  ②崖:同“捱”,拖延、坚持。

  ③心华发明:指开悟见性。

  ④意谓开悟之后,三世诸佛都为他证明授记,可是,毕竟悟无悟迹,归无所得,最后连诸佛祖师的名相亦无处安立。所谓无佛可成,无涅磐可得。

  真如道人,欲学此道,但只依此做工夫,久久自然撞著①矣。如上所说,乃一期应病与药耳②。若作实法会,又却不是也。古人云:“见月休观指,归家罢问程。”写至此,兴虽未已,而纸已尽,且截断葛藤③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撞著: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,与自己的本性相遇。

  ②上面所讲的这些,只不过是一时的对机方便说法而已,并不是实有之定法。一期,一时。

  ③葛藤:禅宗把语言文字比喻成葛藤。文字、语言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错,本用来解释、说明事相,反遭其缠绕束缚。此外,又指公案中难以理解之语句;更引申作问答工夫。玩弄无用之语句,称为葛藤; 执著于文字语言,而不得真义之禅,称为文字禅,或葛藤禅。

 

示真如道人(四)

  更数日①,真如道人又连黏②此轴③来致谢曰:“闻前日老师兴尚未已,更望铺华锦上④,不识可否?”予应之曰:“已展不缩。”复为续此葛藤云——

  归到家了,自然不问程途⑤。见真月了,自然不看指头矣。佛说一大藏教,大喻三千,小喻八百,顿渐偏圆,权实半满⑥,无不是这个道理。净名云:“依于义不依语,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”。佛只说因语入义,不说因义入语。禅家千差万别,种种言句亦如是⑦。今时学道人,不问僧俗,皆有二种大病;一种多学言句,于言句中作奇特想,一种不能见月亡指、于言句悟入,而闻说佛法禅道不在言句上,便尽拨弃⑧,一向闭眉合眼,做死模样,谓之静坐、观心默照,更以此邪见,诱引无识庸流⑨曰:“静得一日,便是一日工夫”。苦哉!殊不知尽是鬼家活计⑩。去得此二种大病,始有参学分。经云:“不著众生无言说,一切有为虚妄事。虽复不依言语道,亦复不著无言说。”⑾又云:“观语与义,非异非不异。观义与语,亦复如是。若语异义者,则不因语辨义,而以语入义,如灯照色。”⑿语默二病不能除,决定障道,不可不知。知得了,始有进修趣向⒀分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更数日:过了几天。

  ②黏:同“拈”,用手指拿取。

  ③轴:书画卷轴。

  ④更望铺花锦上:意思是再希望老师给我复信作开示。

  ⑤意谓归根得旨、开悟见性之后,应该放弃语言文字这些暂时的工具,不要再执著于它。

  ⑥权实顿渐:即权教与实教、顿教与渐教。权,权宜之义,指为一时之需所设之方便;实,真实不虚之义,系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。实教,乃据实述出佛陀自内证之法,系为究极根本之教;权教,乃为导人入于实教所设之方便教法,至实教境地后,权教亦当废除。天台宗认为《法华经》所说之圆教为实教,其余诸经所说之藏、通、别三教均属权教,故称三权一实。不依次第,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,称为顿教。依顺序渐进,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者,称为渐教。若以教法形式观之,开始即讲说深奥之内容者,称为顿教;而自浅显内容次第讲说进入深奥内容者,称为渐教;在禅门里,南方慧能禅系主张速疾直入究极之悟,称为顿教;北方神秀禅系则强调依序渐进之悟,称为渐教。

  半满偏圆:即半字教与满字教、偏教与圆教。半字,原指梵语中构成文字的基本字母;满字,则指集合字母所构成之文字。后佛教转用其意,以半字教引申为小乘声闻之九部经,而以满字教引申为大乘方等经典。此半满二教之分法,大约等同于大小二乘之分类。此说乃根据北本《涅槃经》卷五与卷八之譬喻而来。《涅槃经》载,如教育子弟,先教半字,后教满字毘伽罗论;故佛陀说法先说小乘九部经,后说大乘方等经典。后代诸师多援引此半满二字作为判教之名称。如(1)北凉之昙无谶及隋之慧远,认为小乘声闻藏为半字教,大乘菩萨藏为满字教;(2)北魏菩提流支认为佛陀成道后十二年中所说之教法为半字教,十二年后所说者为满字教;(3)智顗及窥基认为,半满二教即大小二乘之意;(4)荆溪湛然以之配于天台四教,即藏、通、别等三教为半字教,仅有圆教为满字教;(5)《涅槃论》一书将此二教配于渐教、顿教之说法,然其所谓渐教指声闻缘觉之教,顿教指涅槃之教,与后世禅宗之顿渐教法无关。偏者,偏僻之理,偏于空乃至中;圆者,圆满具足一切。就大、小乘而言,则小乘为偏,大乘为圆。然大乘之中,亦有偏圆之别,如天台所谓五教中的圆教独为圆。其他之藏、通、别三教为偏教。

  ⑦意谓诸佛祖师种种言说,无非是要让学人因指见月,得意忘言,不要执著于语言文字,舍本逐末。

  ⑧拨弃:废除、抛弃。拨,废除。

  ⑨无识庸流:无知的平庸之辈。

  ⑩鬼家活计:鬼窟,原指幽鬼所栖之处,即暗黑之处,禅林中借此比喻拘泥于情识,盲昧无所觉知之境界,亦指习禅求悟的过程中,陷入顽空,滞碍不通,不得活用。宗杲禅师认为,枯禅鬼窟是一种邪见,是病非禅,修行当避免落入此境界中,更不得妄执为悟,生大我慢。

  ⑾此偈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二十四。

  ⑿见《楞伽经》卷三。

  ⒀进修趣向:使修行有所进步,并达到解脱之目标。趣向,朝一个方向,实现、达到目标。

  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①,更不求妙悟,谓我知他不知,我会他不会,堕我见网中,为我相所使,于未足中生满足想②。此病尤重于语默二病,良医拱手③。此病不除,谓之增上慢邪见人。除夙有灵骨④,方能到这里得转身一路⑤。既能转身,即能转物⑥。既能转物,方谓之了义人。既了其义,即了此心。既了此心,试于了处微细揣摩,元⑦无可了;于无可了处,剔起便行⑧。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,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。种种变化,成就一切法,毁坏一切法,七颠八倒,皆不出此无所了心。正当恁么时,不是如来禅,不是祖师禅,不是心性禅,不是默照禅,不是棒喝禅,不是寂灭禅,不是过头禅⑨,不是教外别传底禅,不是五家宗派禅⑩,不是妙喜老汉杜撰底禅。既非如上所说底禅,毕竟是个甚么?到这里,莫道别人理会不得,妙喜老汉亦自理会⑾不得。真如道人,请自看取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千万不要把文字知见当作修行事业来追求。

  ②于未足中生满足想:没有悟道自以为悟道,自生满足,不思进取。

  ③拱手:合掌告辞,表示无能为力。

  ④灵骨:比喻善根。

  ⑤得转身一路:回光返照,自我反省,迷途知返。

  ⑥转物:面对事物能自我作主。转,转动,主宰。

  ⑦元:原。

  ⑧于无可了处,剔起便行:于所证之空性中生发妙用。剔,挑出。

  ⑨过头禅:又称口头禅、口鼓子禅,没有真修实证,人云亦云。

  ⑩五家宗派:沩仰、曹洞、临济、云门、法眼等五家的禅法。

  ⑾理会:用心意识或分别思维、逻辑思维来理解。

返回目录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