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道德书籍 >>open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
Email

 

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

 

第二十封

 

示妙智居士(方敷文务德)(一)

  从上诸佛诸祖,真实为人处,先教立决定志。所谓决定志者,决欲此生心地开通,直到诸佛诸祖无障碍、大休歇、大解脱境界。无决定之志,则无决定信矣。佛不云乎:“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法。”又云:“信能增长智功德,信能必到如来地。”①如来地即大休歇、大解脱境界是也。

  在昔归宗试眼禅师,曾有僧问:“如何是佛?”宗云:“我向汝道,汝还信否?”僧云:“和尚诚言,焉敢不信?”宗云:“只汝便是。”僧闻宗语,谛审思惟,良久曰:“只某便是佛,却如何保任?”宗曰:“一翳在目,空华乱坠。”其僧于言下忽然契悟。②这僧初无决定信,闻归宗直指之言,犹怀疑惑,欲求保任,方能自信。归宗老婆心切,向他所乖执③处,以金刚王宝剑用事④,劈面便挥。这僧方在万仞崖头独足而立,被归宗一挥,始肯放身舍命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十四。

  ②此公案为福州芙蓉灵训禅师参归宗智常禅师而悟道的经过。灵训禅师初参归宗智常禅师,便问:“如何是佛?”归宗禅师道:“我向汝道,汝还信否?”灵训禅师道:“和尚诚言,安敢不信?”归宗禅师道:“即汝便是。”灵训禅师问:“如何保任?”归宗禅师道:“一翳在目,空华乱坠。”归宗禅师的意思是说,佛性本自具足,若起有为保任之想,即是多余,要在无念无住,方是正途。虽经归宗禅师的开示,但是,此时灵训禅师心中并未彻底安宁。因此,他想辞别归宗禅师,前往其他的地方参学。归宗禅师问:“甚么处去?”灵训禅师道:“归岭中去(回福建去)。”归宗禅师道:“子在此多年,装束了却来,为子说一上佛法(你在这儿呆了好多年。你下去好好地打点一下行装再来,我给你开示一下甚深佛法)。”灵训禅师于是谨遵师命,打点好了行装,又重新来到归宗禅师那儿。归宗禅师道:“近前来!”灵训禅师于是走上前,准备用心聆听师父的讲法。归宗禅师却说:“时寒,途中善为(现在天气很冷,一路上你要好好照顾好自己)。”灵训禅师一听此言,顿忘前解,心意豁然。谛审,认真审察。

  ③乖执:错误的执著,此指错误地将自性佛执为实有。

  ④用事:行事。

  又罗山法宝大师,尝致问于石霜普会曰:“起灭不停时如何?”石霜云:“直须寒灰枯木去,一念万年去,函盖相应去,全清绝点去。”罗山不契,复持此语问岩头。问声未绝,被岩头震威一喝曰:“是谁起灭?”罗山于言下大悟①。

  又教中说②:“菩萨修行,从初地入第八不动地,为深行菩萨,难可知,无差别,离一切相、一切想、一切执著,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,离诸諠诤③,寂灭现前,乃至入灭尽定④,一切动心忆想分别,悉皆止息。”谓从初地至菩萨第八不动地,即舍一切功用行,得无功用法。身口意业念务皆息,谓不起第二念。又怕人理会不得,更引喻云:“譬如有人,梦中见身堕在大河,为欲度故,发大勇猛,施大方便。以大勇猛施方便故,即便寐寤⑤,既寐寤已,所作皆息。菩萨亦尔,见众生身在四流⑥中,为救度故,发大勇猛、起大精进。以勇猛精进故,至不动地。既至此已,一切功用靡不皆息。如生梵世,欲界烦恼皆不现前,住不动地亦复如是,一切心意识行,皆不现前。”第八地菩萨,佛心、菩萨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尚不现起,况复起于世间之心?世间心既灭,寂灭心即现前。寂灭心既现前,则尘沙诸佛所说法门一时现前矣。法门既得现前,即是寂灭真境界也。得到此境界,方可兴慈运悲,作诸饶益事。是亦从决定志、乘⑦决定信成就者也。若无决定志,则不能深入如来大寂灭海。

  ①此公案见《古尊宿语录》卷四十八。此处的罗山法宝大师,即罗山道闲禅师,石霜普会,即石霜庆诸禅师,岩头即全岁禅师。

  ②以下引文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三十六。

  ③諠诤:大声喧哗争吵。

  ④灭尽定:又作灭受想定、灭尽三昧。即灭尽心、心所(心之作用)而住于无心位之定。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。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,属于第四禅。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,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。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,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;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,乃依修此定,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。另据《宗镜录》卷五十五所举,灭尽定与无想定有四种不同:

  (一)证得者之异,即灭尽定为佛、罗汉所证出世间之定;无想定则为凡夫、外道所证世间之定。

  (二)祈愿之异,即灭尽定者唯求出世功德;无想定者则求世间乐果。

  (三)感果与不感果之异,即灭尽定为无漏业,不感三界生死果报;无想定则为有漏业,能感无想天果报。

  (四)灭识之异,即灭尽定能灭除第六识,兼能灭第七识之染分;无想定仅灭除第六识分别之见,其他诸邪见尚未能断尽。

  ⑤寐寤:睡梦醒来。

  ⑥四流:

  一、见流,见即三界见惑也。谓意根对于法尘,起分别见。因此见惑,流转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,不能出离,故名见流。

  二、欲流,欲者,即欲界思惑也。谓五根(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)贪爱五尘(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),故名为思惑,即贪嗔慢也。因此恩惑,流转欲界,不能出离,故名欲流。

  三、有流,有即因果不亡为有。谓色界、无色界思惑,即贪慢也。因此思惑,流转色、无色界,不能出离,故名有流。

  四、无明流,无所明了,故曰无明,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。由此无明,流转生死,不能出离,故名无明流。

  ⑦乘:凭借。

 

示妙智居士(方敷文务德)(二)

  无决定信,则于古人言句及教乘文字中,不能动转①。如六祖大师为江西志彻禅师说常、无常义,彻问祖曰:“弟子尝览《涅槃经》,未晓常无常义,乞师慈悲,略为宣说。”祖曰:“无常者,即佛性也。有常者,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。”曰:“和尚所说,大违经文。”祖曰:“吾传佛心印,安敢违于佛经?”曰:“经说佛性是常,和尚却言无常。善恶诸法,乃至菩提心,皆是无常,和尚却言是常。此即相违,令学人转加疑惑。”祖曰:“《涅槃经》,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,便为说法,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。乃至为汝,终无二说。”曰:“学人识量浅昧②,愿和尚委曲③开示。”祖曰:“汝知否,佛性若常,更说甚么善恶诸法,乃至穷劫,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。故吾说无常,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。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,即物物皆有自性,容受生死④,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。故吾说常者,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。佛比为⑤凡夫外道执于邪常,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,共成八倒⑥,故于涅槃了义教中,破彼偏见,而显说真常、真乐、真我、真净。汝今依言背义⑦,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,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。纵览千遍,有何所益?”此亦彻禅师决定志中乘决定信,而感报祖师决定说之一也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动转:此指能够悟透文字,并能够自主出入,不被束缚。

  ②浅昧:见识粗浅、昏暗。

  ③委曲:善巧方便。

  ④容受生死:犹言有生有死。

  ⑤比为:只为。比,都,皆。

  ⑥八倒:凡夫二乘迷执之八种颠倒。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,执定为常乐我净者,是凡夫的四倒,对涅槃的常乐我净,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,是二乘人的四倒。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。

  ⑦依言背义:执著于文字,望文生义,违背了真实的意旨。背,违背。

  又记得安楞严①看《楞严经》,至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。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处,不觉破句读了曰:“知见立,知即无明本。知见无,见斯即涅槃。”沉吟良久,忽然大悟。后读是经,终身如所悟,更不依经文。此亦决定志中乘决定信、依义而不依文字之一也。

  妙智居士有决定志而乘决定信,于此一段大事因缘,矻矻孜孜②,以彻证不疑为决定义,但未得喷地一下③耳。因以此轴求指示,故引祖师为志彻禅师、岩头为罗山、安楞严破句读《楞严经》悟道数段葛藤,且作他时喷地一发之契券④云耳⑤。

  【注释】

  ①安楞严: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,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,福州人。出家后,于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参学,并经常阅读《首楞严经》。一天,遇安禅师读《首楞严经》,当他读到“知见立知,即无明本。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”时,他未能正确地断句,却把它破了句读,读成“知见立,知即无明本。知见无,见斯即涅槃。”这一反常的破句读法,一下子触动了他的灵感。他当即豁然大悟。后来有人告诉遇安禅师说:“破句了也(你断句断错了)!”遇安禅师却回答说:“此是我悟处,毕生不易!”于是,时人都称他为“安楞严”。

  ②矻矻孜孜:又作“孜孜矻矻”,犹言孜孜不倦。矻音ku(一声),劳极貌。

  ③喷地一下:比喻豁然大悟。

  ④契券:犹言凭借、证明。

  ⑤云耳:又作“云尔”,语气助词,无义。

返回目录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