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
第二十一封
示张太尉(益之)(一)佛言:“若有欲知佛境界,当净其意如虚空,远离妄想及诸取,令心所向皆无碍。”①佛境界即当人自心现量②,不动不变之体也。“佛”之一字,向自心体上,亦无著处③,借此字以觉之而已。何以知之?佛者,觉义,为众生无始时来,不信自心现量,本自具足,而随逐客尘烦恼,流转三界,受种种苦。故苦相现时,自心现量之体随苦流荡。故诸佛愍众生流荡之故,借“佛”字以觉之。既已觉,则“佛”之一字亦无用处。佛是众生药,众生病除,则佛药无用。凡看经教及古德因缘,当如是学。 【注释】 ①此偈见《华严经﹒如来出现品》第三十七之一。 ②现量: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卷上“能缘行相,不动不摇,自循照镜,不筹不度,离分别心,照符前境,明局自体,故名现量。”现,即显现。量,即量度、楷定。离虚妄分别之心,而能于自心所现之境,度量楷定诸法之自相,无有错谬,是名现量。 ③无著处:意思是说,佛乃自性清净觉源体,无形无相,不可把捉,非实有之定法。 众生日用,现行无明①,顺无明则生欢喜,逆无明则生烦恼。佛菩萨则不然,借无明以为佛事,为②众生以无明为窟宅,逆之则是破他窟宅,顺之则随其所著而诱导之。净名云:“尘劳之俦,为如来种。”永嘉云:“无明实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”③便是这个道理也。 【注释】 ①现行无明:又称“现行惑”,六根对六尘,现起贪嗔痴等烦恼,令心昏迷,障诸善法,是名现行惑。唯识宗主张,阿赖耶识具有生出一切法之能力,称为种子;自此种子产生色心一切万法(即现行法),称为现行。其中,即以种子为因相,依因缘之故,现行为果相。如此,阿赖耶识之种子由因缘和合而生现行,即称为种子生现行;再次由其现行法之影响,而薰习新种子(即新薰种子),称为现行薰种子。在种子、现行法、新薰种子三者之间,产生“种子生现行”、“现行薰种子”之密切关系,互为因果,同时完成。亦即现行由种子而生,种子依现行薰成,能生之种子、所生能薰之现行、所薰之种子,形成三法展转,互为因果,故称为“三法展转因果同时”。 ②为:因为,由于。 ③见《证道歌》,“君不见,绝学无为真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。无明实性即佛性,幻化空身即法身。” 此事不可以有心求,不可以无心得,不可以语言造①,不可以寂默通②。于此四句③无用心处,方始可以提撕此个消息也。佛说:“世出世间功德,无如无心功德最大而不可思议。”不见释迦老子在般若会上,问文殊师利菩萨云:“汝入不思议三昧耶?”文殊云:“弗也,世尊。我即不思议,不见有心能思议者,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?我初发心欲入是定,如今思惟,实无心想而入三昧;如人学射,久习则巧,后虽无心,以久习故,箭发皆中。我亦如是,初学不思议三昧,系心一缘,若久习成就,则更无心想,常与定俱。”④得到这个田地,方始可说那伽⑤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。所以佛说:“无心功德直是殊胜,直是无校量处。”⑥今说无心,非如世间土木瓦石、顽然无知之无心。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不可不谛审⑦观察也。 【注释】 ①造:至,到达,此指成就。 ②通:通晓、理会。 ③四句:即前面所提到的有心、无心、语、默等四个方面。 ④见《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下。 ⑤那伽:义为“龙,象,无罪,不来。”佛经中称佛或阿罗汉为摩诃那伽,喻其有大力用。《大智度论》卷三云:“摩诃那伽,名阿罗汉。摩诃言大,那名无,伽名罪。阿罗汉诸烦恼断,以是故名大无罪。次那伽,或名龙,或名象。是五千阿罗汉,诸阿罗汉中最大力,以是故言。” ⑥无较量处:不可限量,不可思议。 ⑦谛审:仔细审视。谛,细察,注意。
示张太尉(益之)(二)佛说一百二十种菩提心,说一百二十个譬喻①,其中有一喻云:“譬如有人,依附于王,不畏余人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依菩提心大势力王,不畏障盖恶道之难。世间有人得近一至尊,而不畏余人,则有之。肯依菩提心大势力王,不畏障盖恶道之难者,殊未见也。”又有一喻云:“譬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,若奋威怒,于其额上必生疮疱,疮若未合,阎浮提中一切人民无能制伏。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,若起大悲,必定发于菩提之心,心未舍来②,一切世间魔及魔民不能为害。”如上二种譬喻,皆为出世间大心③有力量者说。何以故?二种譬喻非世间常得之法故。佛说此,以启迪过量④奇特丈夫,欲其担荷大乘担子耳。 【注释】 ①参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﹒入法界品》卷七十八。 ②舍来:放弃。来,语气助词,无义。 ③大心: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之大菩提心、大悲愿心。 ④过量:又称:“没量”,出格、超常、不可限量。 士大夫不曾向佛乘中留心者,往往以佛乘为空寂之教,恋著个皮袋子①,闻人说空说寂,则生怕怖。殊不知,只这怕怖底心②便是生死根本。佛自有言:“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。”又云:“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”③《宝藏论》④云:“寂兮寥兮,宽兮廓兮。上则有君,下则有臣,父子亲其居,尊卑异其位。”以是观之,吾佛之教密密助扬⑤至尊圣化⑥者亦多矣,又何尝只谈空寂而已?如俗谓李老君说长生之术,正如硬差排⑦佛谈空寂之法无异。老子之书元⑧不曾说留形住世,亦以清净无为为自然归宿之处。自是不学佛、老者以好恶心相诬谤⑨尔,不可不察也。愚谓三教圣人立教虽异,而其道同归一致,此万古不易之义。然虽如是,无智人前莫说,打尔头破额裂。 【注释】 ①恋著个皮袋子:贪恋着肉体。 ②这怕怖底心:因无明而生起的贪生怕死之心,其实质就是俱生我执。 ③见《妙法莲华经》卷一。 ④《宝藏论》:后秦僧肇(374---414)撰,全一卷。收于《大正藏》第四十五册。内容阐说法性真如之体用等,分为广照空有品、离微体净品、本际虚玄品等三品。论中所说,常为唐末洞山良价、云门文偃之语录及宋代永明延寿之《宗镜录》等所引用,足证其受禅家之倚重。 ⑤密密助扬:无形中帮助和推广。 ⑥至尊圣化:指儒家之教化。 ⑦硬差排:又作“强差排”,牵强附会地解释。差音chai(一声)。 ⑧元:原。 ⑨诬谤:诽谤。 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