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道德书籍 >>open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
Email

 

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

 

第三十二封

 

示莫宣教(润甫)

  为学、为道一①也。为学则学未至圣人,而期于必至②。为道则求其放心于物我③,物我一如,则道学双备④矣。士大夫博极群书,非独治身、求富贵、取快乐,道学⑤兼具,扩而充之,然后推己之余,可以及物。近世学者,多弃本逐末,背正投邪,只以为学为道为名⑥,专以取富贵、张大门户为决定义⑦,故心术不正,为物所转。俗谚所谓“只见锥头利,不见凿头方⑧”。殊不知,在儒教,则以正心术为先;心术既正,则造次颠沛⑨无不与此道相契,前所云“为学为道一”之义也。在吾教,则曰“若能转物,即同如来。”在老氏则曰慈曰俭,曰不敢为天下先。能如是学,不须求与此道合,自然默默与之相投⑩矣。“佛说一切法,为度一切心。我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。”⑾当知读经看教,博极群书,以见月亡指、得鱼亡筌⑿为第一义,则不为文字语言所转,而能转得语言文字矣。不见昔有僧问归宗和尚⒀:“初心⒁如何得个入处?”宗以火箸敲鼎盖三下云:“还闻否?”僧云:“闻。”宗云:“我何不闻?”宗又敲三下,问:“还闻否?”僧云:“不闻。”宗云:“我何以闻?”僧无语。宗云:“观音妙智力,能救世间苦。”

  【注释】

  ①一:道理相同。

  ②对于治学来说,如果学识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,就要发誓一定要达到圣人的境界。

  ③放心于物我:即放下物我,不执著于物我,物我双亡。

  ④双备:兼得,同时具足。

  ⑤道学:道德与学问。

  ⑥只以为学为道为名:只是名义上治学修道。

  ⑦决定义:犹言最终目标。

  ⑧因贪图锥尖上的那点小利而障蔽了自己的眼界。

  ⑨造次颠沛:《论语·里仁》中讲,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造次,仓促匆急;颠沛,变乱困苦。仓促匆急的时候不违于仁,变乱困苦的时候亦不违于仁。盖仓促匆急的时候和变乱困苦的时候,人最容易失态,现其原形。

  ⑩相投:相契,相合。

  ⑾引四句偈,首见于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九《黄檗希运禅师法要》。另外,宗密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中载,此偈为六祖大师所说。

  ⑿得鱼亡筌:与“见月忘指”同义,均指得意忘言。筌,音全(二声),钓鱼竿。

  ⒀归宗和尚,即庐山归宗智常禅师,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。下面这则公案,见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七

  ⒁初心: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深证者。

  润甫道友,夙植德本,信得此段大事因缘及,念念无间断,但于一切文字语言上,未能见月亡指、得鱼亡筌尔。苟于归宗示诲处领略①,方知观音悟圆通,与归宗闻与不声②之义,无二无别,何以知其然也?初于闻中,入流亡所,所入既寂,动静二相,了然不生③,则不为寂灭所留系④矣。如于此二中间,不住动相,亦不为静相所困,则观音所谓“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”得到这个田地,始得身心一如,身外无余⑤,头头上明,物物上显矣。非是强为,法如是故,润甫勉之!

  【注释】

  ①苟于归宗示诲处领略:若能从归宗和尚的开示处有所体会和悟入。

  ②不声:据上文看,当为“不闻“。

  ③参见《大佛顶首楞严经》卷六。

  ④留系:阻碍、束缚。

  ⑤身外无余:犹言内外皆空。无余,与“有余”相对,完全穷尽、一无残余之意,乃无余依之略称。

返回目录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