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|
冈波巴大师全集·吉祥荟萃《吉祥荟萃》第一辑吉祥荟萃
第七则 长者的叮咛
法王冈波巴大师又曾这样教诲说: ◆ 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少空闲,很快就会死亡,所以,不要贪恋一切的世间之法; ◆ 又因为我们已经了解了,无论生在六道的任何地方,都没有真正的幸福,唯是轮回痛苦的蕴聚和渊薮,所以,不要贪恋一切的轮回[指善趣暂时的、貌似的安乐]; ◆ 一切法的根本,便是慈悲,所以,在任何时候,都不要心舍众生; ◆ 因为我们已经了知了一切诸法,从来没有生起过,而且,现在与将来,也都不会出生,所以,对于任何事物,都不要执实、执相; ◆ 对于能让我们在心中生起这些法的恩人——对于上师、至尊佛陀三宝,我们要以虔信与恭敬,不断地供养和承事,不断地呈白和祈祷。 被长期串习而形成的深厚无明习气所迷惑的心识,虽然显现出外在的森罗万象,但那所具有的,其实也只是从“婴孩之喻”{29}、“狮影之喻”{30},以及生翳者的眼里,所显现出的毛轮{31}之喻这些方面所理解的迷乱,而无毫许的实质。 所谓“显现的外境与心识本身并非不同”,需从“水冰之喻”,以及“檀木及其香味”这些方面,来理解和证悟; 所谓“法身周遍一切显境、一切现象”,需从黄金周遍金砂、白银周遍银石、酥油周遍牛乳这些方面的比喻,来理解和证悟。 所谓“无而显有”,需从烟、云、晨霭{32}、影像、谷响[回声]等这些方面的比喻,来理解和证悟。 所谓“借由因缘和合,而显现生法”,要以镜中花、水中月,以及“摩尼之喻”,来理解和证悟。 由此可见,一切万事万物,从本元、本初、本始上,从来未曾存在过,只是在迷谬的性质上,貌似地显现着。这就像梦一样,只是自心的影像,因此,我们要把各种事物,都理解成是并非真实,而貌似真实的显现。也因此,一切诸法虚妄不实、唯名假立,对于具有这些特征的世俗之法,也应该看成是像幻术一样,而将它们证悟成远离有、无两种边见。 如果只是把上述这些属于意识的推度、理解、臆测和法尘范畴的“义共相”{33},作为一种境界,而自以为是地认为得到了证悟,但是,实际上却并未见到真正的义趣。 因而,依靠一位合格上师的灌顶加持,先使弟子的身心相续成熟起来,继而,再令其实修各种方便之道,才能生出真实的证悟来。 这种真实的证悟,又是借由秘密真言教法的要诀等因缘条件的和合而产生的,一旦机缘成熟,便会出现“乐”、“明”、“无念”三种觉受经验,这三种觉受经验,又是借着虔信与恭敬,而长期地踏实实修,才得以出现的。借由“乐”、“明”、“无念”三种觉受的生起,风、心得到净治[即轻安]的征相——身体轻盈如棉等等许多感受,也会随之出现。 以命勤气{34}趋入中脉{35}之力,也会出现“五种征相”,以及“八种功德”等等诸多征相。 就算出现何种类似以上所述的身心安乐,也都只是“寂止奢摩他”的境界罢了;但是,“五种征相”,以及“八种功德”,却是从止观双运中升起的,这是因为,这些殊胜的功德,是不会从守持“所缘境”的低劣住心中显现的。 类似那样的三摩地[应指出现“五种征相”,以及“八种功德”以前的三摩地],只能算是“初禅正分”{36};它是靠着“身识三义”{37},而来修持禅定喜乐的。 一位已经真正直观地现证了空性的具备法眼的上师,会让弟子将“乐”、“明”、“无念”三者,确认为无生。 倘若未能将此三者确认为无生,就叫做“并非确定贤良的境界”,那会走向不属胜妙观察的(顽空之)灭,因为属于共通道,所以不一定会生在(三界的)什么地方。 若将“乐”、“明”、“无念”三者,在“无生”这方面产生了定解,须知远离妄想分别的空性,即是“现量境的证悟”。 若将心性认定为并无“乐”、“明”、“无念”的觉受,而唯是“无生体性”的话,那么,就会像大宝上师米拉日巴尊者教诲的那样:
大尊主觉窝吉·阿底峡尊者亦云:
进一步说,因为一切诸法都是“心的本性”,所以,一旦证悟了“心之法性”,即会证悟“万法之真如”啊! 更进一步说,“心的本性”是远离能、所二执{39}的;“法身的体性”是:无论圆满大觉的佛陀出现于世也好,不出现于世也好,都是本然地存在着,所以,叫做(万物的)“依体”{40},对于这个“法身的体性”,经中有偈亦云:
如果证悟了如此的“心之法性”,则称之为具备了“无漏的律仪”,又称之为“初地的现量”,这是因为:这个证悟了“心之法性”的行者,对于“心性之空”,已经产生了真实现量的空性定解了啊! 那么,又该如何生起这种定解呢? 这就应该比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现实地见到的影像和幻术,(虽然貌似地显现着,但却)并无真实境界存在一般,来帮助自己引生定解。 如此地,如果对于“心之空性”,获得了确定的认知,这种境界,就叫做“无相”,也就是所谓的:
另外,借助于内见自心的无生实义之力,而证悟了外境的空性,这种情形,便是“瑜伽现量”。其实,所谓的“瑜伽现量”,即是认出了“第一念心识”这种状况本身罢了。 如果透过慧眼观察了自心,就会发现,“心之体性”,既非有始,也非有终,这就犹如虚空一样啊! 有位大修行者说: 所谓的“中”,什么也不是,因此,所谓的“大印”呀,我是没办法讲出来的啊! 这是因为,在“平常心”{42}的体性里,并没有能修的“堪布”[对修行人的尊称]和所修的对境,是远离“二执”的禅定,故曰:
直接、真实、现量地得以见到的自性清净的“心之空性”的真义,就叫做“法身”。 ◆ 初一之月,虽是月亮,但尚不能明照万物,所以,用“初一之月”,来比喻这时见到的法身; ◆ 幼狮,虽是狮子,但尚不能大展雄风,威慑与征服敌方,所以,又用“幼狮之喻”,来比喻这时见到的法身; ◆ 婴孩虽然是人,但还不具备成人的高度与力度,所以,又用“婴孩之喻”,来比喻这时见到的法身。 我们应该从这些方面,(来理解这时“现量见到的自性清净的‘心之空性’的真义”,叫做“法身”,但尚不能起到法身全体作用的道理,)来证悟此“心”。 另外,借由无所更改地安然放下,就会产生(对于“心的本性”、“心之体性”的)觉受;对于所体验到的“觉受”,透过反复不断地再再修习,使它稳固之后,就会出现“明而无执”的境界。不要将长久不变地安住于这种“明而无执”的境界,视为是功德,因为如果贪恋于这种“安住”,就会成为“有束缚的禅定”。 所谓的“(心之)本性、(心之)体性”,其实,就仅仅只是这个“未经更改之心”啊! 如果我们已经体验并证悟到了这种“明而无执”的境界,就会体验并证悟到“远离生灭”、“遍一切时”、“相续不断”、“无所变迁”、“周遍一切”等义趣,这种情形,就是见到了“胜义谛”。见“胜义谛”后,有位大修行者说:“现在呀,我不须再问任何人喽!” 另外,(如果想要证悟这个“心之体性”,)第一,在修行时,不要有所缘对和有所刻意;其次,应无所住;最后,又不要做出一个认为或是或非的结论来啊!而且,还应恒时不离“正念相续的三摩地”。 借由不离“俱生本然之知”,再透过相续不断的“无漏安乐”滋润身心,来让我们获得身心得以净治的功德吧! 同时,我们也不要远离以慈悲周遍生起作为体性的两种菩提心啊! 冈波巴大师是这样赐教的。 成办“方便”与“智慧”融合双运的证悟,便是冈波巴大师的教法特色啊! |
|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