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
妙行无住分第四
复次须菩提。菩萨于法。应无所住。行于布施1。所谓不住色布施。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(一)。须菩提。菩萨应如是布施。不住于相(二)。何以故。若菩萨不住相布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(三)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东方虚空2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(四)。须菩提。南西北方。四维上下虚空。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须菩提。菩萨无住相布施。福德亦复如是。不可思量(五)。须菩提。菩萨但应如所教住(六)。
分解:
妙行者,无能行,无所行。所谓行无行行,虽行而不著于行也。第七识就是一个行字,有所行就不能无住,有所住就不能清净本然,周遍法界。所以这行而无行,住而无住的妙理,非九地十地菩萨,不能知其奥妙。故四禅四定,都不能脱离这个行阴之苦。今言妙行无住者,就是说的不著相布施。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住相就是住虚妄,若不住相,就不为妄境所动。不为妄境所动,则不生不灭,清净本然之体,回然独露矣,此不住之住,才是真妙行也。
词义:
1布施:佛法六度之一。分三种。(一)财施,(二)法施,(精进不倦,禅定不差机,智慧不颠倒,说法。谓法施。)(三)无畏施,(凡人在惊恐畏怖之中,我力所能及的地方,不避艰难,就要去救他,即谓之无畏施。)
2虚空:太虚之中。无有纤毫隔碍,荡然空朗,非心思可能度量也。
概论:
本分,说住心的方法。无所住者,内不住我,外不住人,中不住所施之物。如同镜子照物一般,随来就应,随去随了,要在离众生的尘相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就是六尘。为甚么单单先言布施,要不相著呢?因为佛法,原有六度,第一是布施,第二是持戒,第三是忍辱,第四是精进,第五是禅定,第六是智慧,布施度贪悭,持戒度淫邪,忍辱度嗔恚,精进度懈怠,禅定度散乱,智慧度愚痴,世上最好的事,是慈善,但是慈善,应以布施为先,所以布施,实为六度中之第一。有此存心,对人可行施舍,对自己可戒贪悭。不过菩萨行布施要不著相,因为著了相,就是落一个眼悦色,耳乐声,鼻臭香,舌甘味,身触欲,及法(法即指心言)有较量分别的处境,还是一个自性的众生,有此贪著,便昧了菩提的本觉。为甚么先言色,因为眼根色业为尤重也。如来佛,又恐后世修行的人生疑心,说布施,原来是为求福,若不住相,就是空,何以有福?所以又言,若菩萨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更大。总而言之,就是说菩萨布施,虽专为求福德,但是若求福德之心著相,福德虽有,却不大。若是离相,则福德就不可思量。并且说这个不可思量的福德,好似十方虚空似的,不可思量之大。(自东看皆是西,自南看皆是北,自上看皆是下,自下看皆是上。东西南北,是人定的名称,实则无中无边,就是六根圆通,四虚无碍的意思。)
讲义:
佛再曰﹕“须菩提”乎!菩萨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,应该不著相布施。不著相布施,就是要六根清净,离开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(心)的尘相。(施者忘施,受者忘受,并要忘所施之物。似此施空,受空,物空,谓之三轮体空。)佛又曰,“须菩提”乎!菩萨应该不住相布施,是甚么缘故呢?因为著相布施,是局于有相,实在众生之相,等一微尘,纵能获福,并不久远。若不著相布施,能够三轮体空,就无相可住。似此无住相的福,其福德就不可思量。佛又曰,“须菩提”乎!你说东方那个样子无边际的虚空,可以心思度量否?须菩提答曰,世尊!不可思量。佛又曰,“须菩提”乎!你说南西北方,同东南东北,西南西北,合上下为九方的虚空,那个样子无边际,可以心思度量否?须菩提答曰,世尊!不可思量。佛又曰,“须菩提”乎!菩萨应该照我善护念,善付嘱之教,如是降伏其心,如是常住其心,再不必另求住心也。
返回目录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