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道德书籍 >>open金刚般若波罗蜜经-济佛注解
Email

 
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

庄严净土分第十

济佛注解


  佛告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昔在然灯佛1所。于法有所得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来在然灯佛所。于法实无所得(一)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菩萨庄严佛土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庄严佛土者。即非庄严。是名庄严(二)。是故须菩提。诸菩萨摩诃萨。应如是生清净心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无所住2而生其心3(三)。须菩提 。譬如有人。身如须弥山王4。于意云何。是身为大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大。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说非身5。是名大身(四)  


  分解:
  上言四果无可得,此云圣果亦无可得,若是有所得,皆是住相。凡夫之所疑,必以为四果既无所得,何有四果之名称?圣果若无所得,何以能获无生法忍?这都是凡夫住相之病。要知圣贤之名称,皆是假名。全是假有为法,显无为法,所以般若处处破执,惟恐凡夫贪著有为法也。所谓庄严净土者,并非凡夫目中所见的色相庄严(如修庙一般,以为金碧辉煌,即谓之庄严)。实是说的非相法身,无形真土,无形质可取,无色相可观的法性庄严也。


  词义:

  然灯佛:因初生时,身边有光如灯,故又名定光,为如来佛授记之师。

  无所住:不住著在一处,凝滞不化也。

  3:盖此心,神明莫测,变化无穷,是真净土也。不清净,则逐境迁移,放逸莫检,便著六尘,而多所住矣。

  须弥山王:须弥山,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,为众山之王。不过用他来 譬如人身之大,大作一假设之词,如七宝满三千大千之类。

  非身:法身也,就是如如不动之真心。傅颂曰,有形终不大,无相始为真,也就是此意。


  概论:
  本分,如来佛因为恐怕诸菩萨之所得心,还没有除,动则住于有法,不生清净心。所以问如来我,昔在然灯佛所,虽得无上菩提之果,然于然灯佛本师之法,有所得否?意在引从前的事,来证明如来自己,于法实无所得。因为如来佛,虽然在然灯佛本师处听法,不过得本师的开导而已!实则自悟自修,于法实无所得。佛设此问,要在表明法无所得,是空法相。所以跟著又问菩萨庄严佛土否?意思就在又要表明庄严非庄严,是空佛相。像这样佛与法俱空,才得生清净心,故曰应如此生清净心。生清净心,就是生菩提心。菩提正法,无可得,无可说,所以发菩提心者,直发清净心而已!但是心本清净,无所为发,直生之而已!清净心曰生,六尘心曰生,可知真心妄心,仍由其心之自生。而非菩提正法,所能觉我。亦非色声香味触法,所能溺我。佛说到这个地方,已分明说出佛果,应从众生心中求。还恐怕众生,看得佛法太广大,所以又设一个大身来比喻,就是比方须弥山虽大,还是一个有相之大。如十方世界,尚且成虚,可知须弥山之大,并不大也。用这个比喻,好使众生不见佛法,只见一心。能真清净之至,始入菩提三昧。(入正觉精妙处)或曰:如来佛,在第七分,(无得无说分)因为要表明果法离相,曾问过“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”那末又何必在本分中再问,于法有所得否?应知前问是说明,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”,以明度生离相的意思。换言之,就是就佛果上所得,有无而为问。今问是说明,“所谓佛法者,即非佛法”,以明住心无住的意思。换言之就是以佛因中,于法得与不得而为问。总而言之,前问是佛果上自证菩提,今问是佛因中求得菩提,意思各别,并不是重问也。


  讲义:
  佛曰:“须菩提”乎!你的意思怎么样?如来我从前在然灯佛所,于法有所得否?须菩提答曰:世尊!我师父在然灯佛所,是自悟自修,于法实无所得。 佛又曰:“须菩提”乎!你的意思怎么样?菩萨于佛土之中,作善缘福业,抑庄严否?须菩提答曰:非庄严。这个缘故,因为我师父所说的庄严,非形相庄严,如黄金为地,七宝为台等,不过名为庄严而已! 佛又曰:“须菩提”乎!所以诸菩萨,摩诃萨,应该如此一心不乱,生清净心,不可住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上生心。否则便缚于六尘,妄念旋起,那里能清净呢?原来清净心,(觉性)妙湛圆寂,本无所住,如明镜之前,物来悉照,物去即空,所以要无所住,就可以十分清净。 佛又曰:“须菩提”乎!譬如有人,身如须弥山王,你的意思怎么样?是身为大否?须菩提答曰:世尊!甚大。这个缘故,因为此身虽大,可是有生有灭,终受轮回,不能叫做大身。但如我师父从前所说非相之法身,乃是清净之本心,是真法身也。此心包廓太虚,周藏法界,无相无住,顿入圆明,岂须弥山所能比量的么?这个才是名为大身啊!

返回目录

 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