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六祖注解 受持读诵。自利利他。功德无边。不可称量。故受之以持经功德分。 (一) 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初日分。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中日分。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后日分。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。以身布施。若复有人。闻此经典。信心不逆。其福胜彼。何况书写受持读诵。为人解说。 佛说末法之时。得闻此经。信心不逆。四相不生。即是佛之知见。此人功德。胜前多劫舍身功德。百千万亿不可譬喻。一念闻经。其福尚多。何况更能书写受持为人解说。当知此人。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所以种种方便。为说如是甚深经典。俾离诸相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所得福德。无有边际。盖缘多劫舍身。不了诸法本空。心有能所。未离众生之见。如能闻经悟道。我人顿尽。言下即佛。将舍身有漏之福。比持经无漏之慧。实不可及。故虽十方聚宝。三世舍身。不如持经四句偈。 注云。心有能所四字。一本云。有能舍所舍心。有元来未离众生之见。此解意又分明。故两存之。 (二) 须菩提。以要言之。是经有不可思议。不可称量。无边功德。 持经之人。心无我所。无我所故。是为佛心。佛心功德。无有边际。故言不可称量。 (三)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。为发最上乘者说。 大乘者智慧广大。善能建立一切法。最上乘者。不见垢法可厌。不见净法可求。不见众生可度。不见涅槃可证。不作度众生心。不作不度众生心。是名最上乘。亦名一切智。亦名无生忍。亦名大般若。 (四)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。广为人说。如来悉知是人。悉见是人。皆得成就不可量。不可称。无有边。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。即为荷担如来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 若有人发心求佛无上道。闻此无相无为甚深之法。即当信解受持。为人解说。令其深悟。不生毁谤。得大忍力。大智慧力。大方便力。方能流通此经也。上根之人。闻此经典。得深悟佛意。持自心经。见性究竟。复起利他之行。能为人解说。令诸学者。自悟无相理。得见本性如来。成无上道。当知说法之人。所得功德。无有边际。不可称量。闻经解义。如教修行。复能广为人说。令诸众生。得悟修行无相无著之行。以能行此行。有大智慧光明。出离尘劳。虽离尘劳。不作离尘劳之念。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名荷担如来。当知持经之人。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。 (五) 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乐小法者。著我见。人见。众生见。寿者见。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。为人解说。 何名乐小法者。为二乘声闻人。乐小果不发大心。故即于如来深法。不能受持读诵。为人解说。 (六) 须菩提。在在处处。若有此经。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。所应供养。当知此处。即为是塔。皆应恭敬。作礼围绕。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。 若人口诵般若。心行般若。在在处处。常行无为无相之行。此人所在之处。如有佛塔。感得一切世间天人。各持供养。作礼恭敬。与佛无异。能受持此经者。是人心中。自有世尊。故云如佛塔庙。当知所得福德。无量无边。 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