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道德书籍 >>open东方阳熹解《禅宗十牛图》
Email

 

 

禅宗十牛图释义

作者:【宋】廓庵师远

释义:东方阳熹

 

 

三、见牛

黄鹂枝上一声声,日暖风和岸柳青;
只此更无回避处,森森头角画难成。

  著语:从声入得,见处逢源。六根门著著无差,动用中头头显露。水中盐味,色里胶青,眨上眉毛,非是他物。

  标题释义:

  “见牛”,即见到了自心。

  概论:

  通过上面的图像可以得知,人们虽然见到了牛,但牛仍在深山草木中狂奔,寻牛者既没有完全看清牛的全部,也没有得到牛,更没有骑上牛,所以此时的牛对寻牛者来说,可以说是似见非见、似得非得、转瞬即逝。

  此时,修行者从“见迹”至“见牛”已经有了一个质的超越,尽管尚未把牛栓在手中,真正得到牛,但毕竟已经见到了牛,而且仅此一瞥,足以令其终生难忘,并产生出无比坚定的信心。

  就开悟见性的界定来说,学佛者至此阶段,虽然可以勉强称为开悟见性,但至多只能算是初尝道之滋味,对自心有了些浅显的证悟、些许的认知和理解。虽说如此,现阶段的修行者毕竟已经见到了牛,即使他们见到的只是个牛屁股、牛尾巴,也足以令他们无比兴奋。处于这个阶段的修行者,通常会经历一段兴奋期和膨胀期,逢人便高谈阔论、炫耀一番,因为相对于那些还在“寻牛”,以及只见到牛粪、牛踢印的知解僧徒来说,他们好歹也算是实证、实见了。

  偈语释义:

  黄鹂枝上一声声,日暖风和岸柳青:如果说“寻牛”和“见迹”是一个不断探索,不断学习,不断怀疑,不断反复,内心不断斗争的阶段,此时则已初尝道之滋味;从前的学习和努力现已得到印证,原来牛真的存在,没白忙活,宗教和历代祖师没有骗人,各种的疑虑得到释然,至此可以说是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

  从前看什么都像牛,什么又都不是牛,一会儿怀疑一切,一会儿肯定一切,如今“一真一切真。万境自如如”,牛是牛,草是草(按:往后的阶段又知道牛就是草,草就是牛;牛不是牛,草不是草)。心中没有了怀疑,看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,那么的亲切。鸟语花香,日月山河,无一不是自心的化现。

  只此更无回避处:牛(心)非独立的存在,而是在万物万相当中,万有万相都是他的化现,一切所见所闻,所思所想,都是他起的作用,无一不是他,无处不是他,你就是他,他就是你,他无所不在,你如何“回避”得了他?

  森森头角画难成:你说心是物,心又空无一物;你说心空无一物,万有万相,黄鹂声声,又都是他的化现。莲花生大士云:“它虽是一,你却无法由任何一边而得其全貌。它也不是存在某处的实体,因为它不由造作。它也不是虚无,因它的光明及觉性光辉遍照。”你如何表述他,如何画得他?

  著语释义:

  从声入得,见处逢源:黄鹂声声,叫者是谁,听者又是谁?林中蛮牛,牛是谁,见者又是谁?汝若当下得悟,即是“逢源”,即是“见牛”(按:叫者,听者;跑者,见者;皆是一心)。

  六根门著著无差,动用中头头显露:悟道,有从耳根得入的,有从眼根得入的,种种不一。心是由六根迷的,所以还要通过六根找回来。“动用中头头显露”的意思是说,六根,即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心起的功用,都是自心的展现(按:后面阶段六根合一,方知心就是眼耳鼻舌身意)。

  水中盐味,色里胶青:在全息的空间里,人的种种感受,都是心的作用,都是一种空幻。“心为工画师”,世间的万有万相,都是自心这杆无形无相的大画笔在心中绘画而成。世间滋味千千万,都是自心而变现。无论物质世界看起来多么的色彩斑斓,多么的真实,也是空中楼阁,梦幻泡影。世间的一切,如同墙上的图画,电视屏幕中的影像,其看似真切,却本不自有,一切的影像皆是因人而创造,因人而觉知。

  眨上眉毛,非是他物:眼上眼下,眼内眼外,一切所见,一切所觉,一切所知,一切所有,无非他物,唯此心牛而矣!

  结语:

  学佛者至这个阶段,还没有完全入门,但已经处于半入半出之间,只有到第四阶段,即“得牛”阶段,才算是入门;至第五阶段“牧牛”,才刚刚开始步入真正的修行阶段,即悟后起修的阶段;至第六阶段“骑牛归家”,才能够不再退转、重新堕入红尘。

  一般的修行者在获得最终的圆满以前,所经历的每一阶段都是必须的,而且现阶段的功行只有到下一阶段才具有真正意义。如果人们停留在目前的阶段,就以为到顶了,那么,目前这个阶段无论多么成功,对最终的结果来说,都不具有真实的意义。也就是说,没有下一阶段的跟进,目前这个阶段等于白忙。例如,人们只有到第二阶段“见迹”,第一阶段的“寻牛”才具有真正的意义;而第二阶段“见迹”,只有到第三阶段“见牛”,才具有真正的意义;而第三阶段“见牛”,只有到第四阶段“得牛”,才具有真正的意义……。这就好比植物开花结果一样,开花的时候虽然争相斗艳,招蜂引蝶,但最终不能坐果,这个华而不实的“幌花”,又具有什么真实的意义呢?

  当今的一些修行者仅达到“见迹”、“见牛”的阶段,就以为自己已经到顶、“见性成佛”了,而且是“一成,就永远成了,永远不会退转了。”这些人理不明,法不圆,功行未了,尚未获得真实的觉悟,却自诩为圣贤、大师、活佛、善知识。他们为了炫耀和树立自己,管窥蠡测,搬弄知见,玩弄文辞,歪曲真理,混淆佛法,四处诳徒揽众,为人宣说。因为这种人尚未真正得道,先天后天辨之不清,所以他们多以习性禀性为率性,神通幻术为有得;恣情纵欲,沉溺于声色货利之中,却声称“大悟不拘于小节”、“全体大用”、“游戏三昧”。还有一些人,不知佛法是觉悟自性、出离生死轮回的不二之法,偏执一端,以世间法混淆佛法,蛊惑人心,兴风作浪,陷溺他人。这些人即可恶又可怜。说其可恶,是因为这种人为了满足个人虚荣、图谋一己之私,用不究竟、不了义、错误的方法,误传误导,毁坏他人修行,断送他人慧命。说其可怜,因往昔善因,今生福报,得遇佛法,其本来已经走上正道,却因一时的邪见和我执,断送了前程。

  事实上,处于这个阶段的修行者,我执、贪嗔痴、习性禀性全在,他们除了对自心有了些感性的认知外,与凡众没有任何不同。这些人如果不知自己功行未了,误认为自己已经到顶,以成就者自居,那么,他们不但再难以提高,而且在我执、习性禀性和贡高我慢的作用下,很容易成魔。

  此时人们不禁要问,那些经过多年修行,终于有了实证,达到“见牛”阶段的学佛者,为什么反而难以继续前行了呢?此是因为这种人福德浅薄,罪孽深重,口是心非,自以为是,高傲自大,我所心盛。这种人通常既经不住夸奖,也经不住批评。你若是夸奖他几句,他就不知天高地厚,飘飘然,以为自己比佛还佛了。你若是批评他几句,他就心生怨恨,认为你藐视和否定他了。因此,处于这个阶段的修行者,不仅要知行合一,多积功善,而且要更加的谦卑。

返回目录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