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佛陀:悲与大悲的区别(图)摘自:《优婆塞戒经》 制作:道德网
善男子,未得道时,作如是观,是名为悲;若得道已,即名大悲(人们在未得道者,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,此时产生的悲心,或者说同情心,不能称为大悲心)。 何以故?未得道时,虽作是观,观皆有边(“有边”:即存有边见。看事物时局限于事物的表象,不知万法空无自性,以生当生,以死当死,以法为实,即属边见),众生亦尔;既得道已,观及众生,皆悉无边(“无边”:即无有边见。看待事物时,能够通本达源,一体同观,不落于善恶、是非、对错、人我等二元分别),是故得名为大悲也。 未得道时,悲心转动(心随物转,随物而喜,随物而悲,乃至爱恨交织),是故名悲;既得道已,无有转动(不会心随物转,对待一切众生总是处于慈悲的状态),故名大悲。 未得道时,未能救济诸众生故(没有能力从根本上救度众生的苦难),故名为悲;既得道已,能大救济(具有救度众生出离苦难的能力),故名大悲。 未得道时,不共慧行(缺乏智慧的行为),是故名悲;既得道已,与慧共行(既不是不做利益众生的事,也不是采取愚蠢、鲁莽、过激的行为,而是了知众生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,有智慧、有方法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),故名大悲。
上传日期:2021.6.30
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