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大乘道上师的十种德相(图)摘自:《菩提道次第心传录》 作者:兰仁巴
弥勒在《经庄严论》中对大乘师的德相做了如下的界定: 善师须具戒定慧, 在菩提道次中讲的《经庄严》中的这十条,现简介如下: 1.具足戒性——戒的本意是“调伏”,即调伏粗野的身心,使之变得和顺,使一切行为符合弃恶扬善、自利利众的三乘道德标准。 2.具足定性——定是心离外境五欲、守持心地清净,是消除散乱混浊,心神凝聚沉静,显现正见的内心境界相。 3.具足慧性——慧指智能,有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智,无分别思维活动的称慧。后者是定中智慧,是见道以上的智能,常人无法得到。所以,这里提出的作为上师条件的慧德,是指一般的分辨是非善恶的智能、知识、理论素质等等。 4.具有广深的学问——作为一个大乘教法合格的上师,“五明”、“十学”都应掌握,但最主要的是要精通三藏教义。 如讲菩提道次的上师而论,《菩提道次第广(略)论》是三藏教义的总纲,如果在整体上不掌握三藏教义,很难讲深讲透这部大法。佛教中的每一部经典都是佛教总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果不掌握佛教的总体精神和教理大原则,就经说经,从文字表面上理解,就会犯误解曲解的错误,由此可知讲经上师具备广深学问的重要性。 5.具有正见——正见就是指缘起性空正见、二无我正见。正见是人们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。 经中说:“戒行比生命重要,正见比戒行更重要。”没有正见就不可能有正信、正思维、正修持。 一个没有正见,甚至充满邪见的人怎能做上师?怎么会指引弟子入正道?所以,为人师者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正见。 正见分概念性和直觉性两种。后一种是见性真智的观察境界,见道位以下无此种正见。 上师条件中的正见是指概念性的理论性的正见,无此正见不但讲不好“止观”一类的高深佛法,就连轮回报应之类的基础法也无法讲深讲透。 6.德才优胜——上师的德性、学问、才能一定要高于所教弟子。 《亲友集经》中说: 拜低劣者自堕落, 元朝皇帝曾问八思巴:“你与你的叔叔班智达相比,谁的学问高?” 八思巴答道:“我叔叔学如大海,我从大海中只舀了一瓶。” 像大海一样的学问不是人人可以学到的,但学问见识必须高于所教对象是做上师的起码条件。 7.勤奋——上师的勤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。 一是指做上师的人必须首先自己要戒骄戒躁,谦虚对待学问,经常努力学习,勤奋修炼,不断提高自己; 二是指上师要勤于教导,勤于事业,以勤奋精进的精神教育弟子。 8.善于解说——即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和逻辑思维规则,能够把所讲的理论知识,全面、准确、有条不紊地解说清楚。 9.具有慈悲心——慈悲心是成佛的种子,学佛的人,人人都不可缺少。 尤其是传法的上师,若无慈悲心,就会贪心滋长,做出贪财卖法,败坏佛门清名的种种丑事。若无慈悲心,那些社会上的穷苦信众就没有学法的机会。 佛门讲“法施”,戒禁卖法。卖法的罪过比杀人抢劫还重,没有慈悲心,就会把“法施”变成“法市”,本来是抑制贪欲的佛法,就会被搞成助长贪欲的魔法。 如此看来,为上师者清除贪心,发扬真正的慈悲心多么重要。 10.具有耐性——众弟子智力根器、思想素质、爱好习性各不相同,不但要善于因材施教,而且还应该具备那种百问不厌,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教育低劣质弟子的耐心。
东方阳熹按: 为了避免读者阅读此类文章时产生片面理解,盲投误入,建议参阅《东方阳熹:理性择师与理性待师》一文。
上传日期:2025.4.10
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