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冈波巴大师全集·珍珠之鬘《珍珠之鬘》第一辑功德荟萃
善哉!愿吉祥!!
愿一切善妙吉祥! 功德荟萃任运成, (那浑然天成的)荟萃的功德,
第一则 集福与空性
敬礼大宝上师! 至尊大宝达波仁波切曾经这样教诲说: 就积累福德而言,哪一个方法的效力较大、长进较快呢? 那就是对自己的无上恩师所作的承事、供养,是积累福德效力较大、长进较快的方法。 接着,冈波巴大师又教诲说: 格西云忉向格西博朵瓦请示这一法要时,得到的答复是: “即便是把无量无边、不可思议的诸佛菩萨,如对目前地迎请到对面的虚空,并向他们奉献无量无边、不可思议的天界美妙受用之物,以及无量无边、不可思议的天界大宝堆聚,也比不上供养自己无上恩师的一根毛孔所积累的福德,来得更大!” (听了这则公案,我略有迟疑,)因此,拙纳我也曾向无上恩师米拉日巴尊者请示过这一问题,恩师给予的答复是: “《四座》云:供师一毛孔,胜供三世佛,故彼福特胜。” “是否有比这积累福德效力更大、长进更快的方法呢?”我又接着追问。恩师答道: “当然有——那就是如法奉行上师加持过的教导,积累福德的效力是更大的。” ◎集福何为大1 另外,至尊大恩上师米拉日巴尊者曾经这样开示说: 不要一味追随见解,而应遵循实修。在“空性”方面,我们往往会存在四种错谬之处: 一、空性流于“印定”; 二、空性流于“对治”; 三、空性流于“道”; 四、空性流于“‘所知’的本性”。 ◆ 对于能执、所执等等这些属于心境上的所有的事物,(如果仅仅)只把它们看作是空性而束之高阁(不求亲证),那么,就是空性流于“印定”了; ◆ 在贪欲等烦恼生起的时候,(如果仅仅)把烦恼看作是“空的”而束之高阁(不求亲证),那么,就是空性流于“对治”了; ◆ 仅仅只将一切诸法看作是一切皆非、看作是无根无本,并在这种观点上搁置其心(不求亲证),那么,就是空性流于“道”了; ◆ 夸夸其谈地唱言什么除了本自清净、本自觉悟、本自解脱之外,既无所修之法,也无能修之人,并因此而对“空性”放然而去(不求亲证),那么,就是空性流于“‘所知’的本性”了呀! 要知道,这些都不是究竟、真实、本然之道,但因为有助于暂时脱离贪著,所以,也不失其为暂时的权巧方便。[有关“空性的四种错谬之处”这个论题,在《法会大开示》第十四则中,冈波巴大师有着极其详尽的解释,大家不妨对读参阅。] [以上是引用至尊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,讨论“空性的错处”:以下则是冈波巴大师的补白、释义。] 那么,真实、本然的空性又是什么呢? 那就是先靠一位具备法眼的胜妙上师,来把弟子引入佛法的正道,其次,再明白地指示那遍及一切的“本元心”,即是佛陀的大觉;而对于瑜伽行者来说,又要借助于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,来设法生起对于本然心性的体验。 在体验升起的那一刻,妄想就会自然而然地断绝了,烦恼就会自然而然地息灭了,而智慧,也会自然而然地升起了,见解也会自然而然地证悟了;在那种境界当中,名言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安立的地方;在那种境界当中,心中真实的体验,也是无法向人言说的——打个比方说,那种状况,就像是“年轻女子所经验的快乐”一般,或者说,又像是“哑巴的梦景”一样呀!(虽自了知,却无法把它表达出来。) 虽然所有的众生都拥有这种“本元心”,但是,因为未能如实地认识它,所以,我们一定要重视依止一位胜妙上师,来予以开启和引导。 以上所述,仅仅只是以事例略作譬喻、模拟而已,实际上,譬喻是无法落到它的真实之处的。 何以如此呢? 这是因为,这种“本元心”,无依无着且不断灭、不落方所又无终极,因此,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事例,也都无法真实地比喻它;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,也都表达不到它的真实之处。 (如果我们希望如实地了悟这种“本元心”,那么,就)不假更改造作地安放于本元自处吧! ◎空性的错处及其对治——证悟“本元心”2 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