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冈波巴大师全集·珍珠之鬘《珍珠之鬘》第二辑珍珠之鬘
第十四则 不可或缺
顶礼诸位胜妙上师! 大宝上师医王冈波巴大师曾经这样教诲说: 应诸位邀请,为向大家奉献一些教法,所以就以下内容,略作开示: 对于那些心舍此生而能追求来世利乐的修行者来说,他们先应跟随胜妙的上师,求授兼具自、他二利的教导;之后,就实修方面而言,无论是旧密宁玛巴开演为“九乘次第”的教法也好,还是新派秘密真言教法开演为“四续部”也罢,或者是“性相乘”开演为三藏法宝也好,“心要部”开演为“三乘”、“四住”、“九和合”也罢,或者是(噶当教诫派)将一切教法归结为“二谛”或“四谛”而说也好,但若把这些概括起来,修行人的所有法行,则无不囊括在“四消食法”、“三持地法”、“二行谊”,这三项当中了。 就食物方面而言,僧众以及“对上师有信仰者”,都是会收到、受用很多的。在此,所谓“四消食法”是指: 1.上等的瑜伽士,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证量,并且具备了“见解的把握”,所以,他们自然也就灭除了对于各种外显现象的执实情结,从而,得以将所有的现象,都证悟为“无自性”,因此,他们自然也就远离了“(这是)好(这是)坏食物”的分别心念——要知道,在此情形下,食物是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消化的,这就是上等的“以证悟来消食”。 2.其下所谓的“以实修来消食”是说,虽然总体而言,“沉没”与“掉举”是必须来进行纠正和对治的,但是,在此借由诸如“猛母火”等的一类禅修,(“沉没”与“掉举”等)一切外在的过患,都可以通过实修“脉”、“气”而得以自然消除;同时,通过实修“脉”、“气”,一切的功德,也都会显现出“没有中边”般的广袤无垠,那种情形,就像是虚空一样——要知道,以这种方式来消化信食的行者,是属于中等的瑜伽士。 3.其下所谓的“以禅定位、后得位修习慈、悲来消食”,这是说通过在禅定位的长期熟修,(见到心性)就像(见到)初一的月亮一样——这是说通过以“慈心、悲心、菩提心”作为先导的实修,在禅定开始生起的当下,就会见到心性的一瞥;自此之后,在“后得位”的日常行事当中,那种执实的情结,就会变得薄弱下来——要知道,以这种方式来消食者,是属于中下等的瑜伽士。 4.其下所谓的“瑜伽士以‘精勤于身语的善行’来消食”,这是说在一天之中四次不断地修持“生起次第”、“圆满次第”,或者经常不断地进行礼拜、经行、供养,或供食子,或诵经籍、真言、仪轨——要知道,以这种方式消食的行者,是属于最普通的一类。 中下两等,加上中间两类,这四种行者是可以消化信食的。 修法行者的“三持地法”是指: 1.长期栖心于无人的山间,作为自己的住锡地而闭关精修,这是最上等修行人的“持地法”; 2.以“牛身五物”作净后作为自己(闭关)的住锡地,这是中等修行人的“持地法”; 3.在(不断地)求得着教法传承,并能(不断地)守护着戒律度日,这是一般修行人的“持地法”。 修法行者的“二行谊”是指: 1.在自己(能够)安住于正法的基础之上,又能尽力地成办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,这是上等修行人的“行谊”; 2.能令对方生信,并能使自己的行为变得寂静安详、心绪调顺,这是一般修行人的“行谊”。 如此看来,瑜伽士的“四消食法”与“三持地法”,极其重要;而修行人的“二行谊”,更是不可或缺的。 正因为如此,所以,诸位道兄呀,这些信施的食物,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消化得了的喔!(假如我们不能消受这些信食,那么,)也就不能进入修行人的行列了,因而,在这“四消食法”中,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具备一样啊! 假如处于令自己心生烦乱的城镇,以及处于不能令自己守持戒律和密宗誓句的地方,由于这些场所极易充当使自、他二者都滑向恶趣深渊的助伴(因而,坚持“三持地法”中的前两项,的确极其重要);另外,(作为一个修法者,)假如自己不具备正法(觉受)的话,那么,也往往会毁谤其他(如法修行者),基于上述缘故,因此,这修法行者的三种“持地法”,的确是极端重要的呀! 假如不具“二行谊”,我们就不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光辉事业;倘若身心之中具备了戒律,而自己的身、语、意三方面又能具备调顺(之行)的话,那么,我们也就必将成办利乐众生的光辉事业了。 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了解到:“四消食法”与“三持地法”中的任何一种,以及“二行谊”两者(中的任何一种),对于一个修法行者来说,确实是无论如何也都不可或缺;而若这些条件都有性具备了,那么,我们不但可以成办利乐有情的光辉事业,而且,也是已在实修自、他二利了。 有关这层道理,如经中有偈亦云:
假如成就了利他之行,那么,自然也就成就了自利的大事,因为这“自利的大事”就是那“利他之行”本身,所以,上偈中就管它叫“真正的吉祥”了。基于上述缘故,因而,我们是该照此好好实修的啊! 除此之外,别无深法。 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