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
《东方阳熹言道录》一五四、回刘小龙的信作者:东方阳熹 刘小龙同学于2009年9月2日的来信: 东方老师: 您好! 现在老师是在大连吗?问安。 上次老师嘱我先化性,掐道根,不怨人,我谨遵教诲边反省自己心口意,也草阅了早已购置了三年的仿佛、萧平实老师的著作,虽然他们千言万语潇潇洒洒,但“向上一路”,也是“千圣不传”……。 但想起老师曾慨叹对面坐谈之人,不是悟性不够,就是境界不够。 特此郑重请先生留意。可能在接引学人时帮得上。 本人虽蒙老师接引初具正知见,但欠动、静功夫,也没有拣法眼。这里还是凭直觉,冒昧郑重请先生留意。 另向老师报告一大喜讯,王凤仪老先生的著作已可正式公开出版,中国华侨出版社,名为《王凤仪讲人生》,2009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。可惜凡属因果、扶鸾内容均删。 此致 敬禮! 后学 刘小龙 东方阳熹于2009年9月4日的回复: 小龙: 您好!我已从大连回京。 《王凤仪讲人生》正式出版一事我已得知,此书于2009年6月由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,定价:32.00元,这本书是《王凤仪言行录》和《王凤仪嘉言录》、《王凤仪十二字薪传》的合订本。但并不知此书“凡属因果、扶鸾内容均删”。 下面就您来信中提到的问题一一解答: 境界即度量。六祖惠能在《坛经》中说:“经意分明。汝自迷背。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。患在度量也。饶伊尽思共推。转加悬远。佛本为凡夫说。不为佛说。” 至于你所说的“但欠动、静功夫,也没有拣法眼。”,待你心有“动、静”时,我再教汝“动、静”功夫;等你“法眼”开了的时候,我再为汝“拣法眼”。 听吾偈曰: 著动著静即非功, 东方阳熹评注: 因为刘小龙同学所提的问题具有代表性,所以收录在言道录中。 《楞严经》云:“性圆周遍,本不动摇。”《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》云:“动而无所动。”六祖惠能大师云:“何期自性本无动摇。” 小龙同学不知放下一切分别妄想,息却心念,即是本来,自己在那里妄生分别,心外求法,所以又想修炼“动、静功夫”,又想“拣法眼”……。 写于:2009年09月04日
|
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