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东方阳熹言道录 >>open戒与毁戒俱是妄(图)
Email

 

《东方阳熹言道录》

 

二○六、戒与毁戒俱是妄(图)

作者:东方阳熹

 

 

  经常有人问我:“学佛者严守戒律就可以成佛吗?”我通常的回答是:“戒而非戒是真戒。”

  学佛者了知淫欲和我本空,即无可戒之欲,亦无可戒之人,戒无可戒,断无可断,此是真戒、真断。戒与非戒是二,执著于戒与毁戒者,已经迷失自性,落于二元分别,如此是无法证得菩提涅槃,获得真正解脱的。

  佛在《诸法无行经》中说:“若人分别戒,是则无有戒;若有见戒者,是则为失戒;戒非戒一相,知是为导师。如梦受五欲,娱乐自快乐;分别见女色,此中实无女;戒毁戒如梦,凡夫分别二;实无戒毁戒,知是为导师。”

 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:

  人们执著于戒与毁戒,已经迷失自性,落于二元分别,失去了戒律的真正意义;若人们认为有戒律和戒者的存在,则失去了真正的戒律;戒与非戒是自心产生的一种幻相,人们知道这个道理,才能够走向真正的觉悟和解脱。有如人们在夜梦中受到五欲的迷惑,并产生出种种的欲乐,其实梦中的女色和欲乐只是自心情想分别产生出的幻觉,女色和欲乐并非实有;戒与毁戒如同梦幻,凡夫执著于戒与非戒,而落于分别见;其实本来就不存在戒与毁戒,人们知道这个道理,才能够走向真正的觉悟和解脱。

  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。因为人们迷失自性,贪著五欲,所以才有戒律的存在。人们不识自心,执著于戒律本身,反而落入另一种执著当中,而任何的执著,都无法使人明心见性。

  大多数学佛者不了中道,所以闻听佛法后,不是著这边,就是著那边。一种人闻听“如梦受五欲”后,认为反正爱欲和各种的存在本空本无,便拨无因果,恣情纵欲,造种种恶业,如此之流,将堕入三恶道,无有出期。还有一种学佛者不识自心,执著于佛法和戒律本身,终日在道德名相上分别计较,反而迷失了学佛的真正目的。例如,有些学佛者过于执著戒杀,以致最后连正常的饮食都不能进行了,喝水必须得喝蒸馏水,因为他们认为水中有虫,喝水会杀生。又有一些学佛者在外吃饭,偶然吃到一点荤腥,便痛苦和懊恼不已,认为自己破戒了,成不了佛了。还有一些在家的学佛者,不允许异性碰自己身体,甚至连握手都不行,以致闹离婚、家庭破裂的也不在少数。还有一些人在寺庙皈依受戒后,便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了,高人一等了,甚至认为自己已经拥有进入极乐世界的“门票”了。这些种种不正常的现象,都是由于人们执著于宗教形式造成的!

  “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”。人我本空,淫亦不存,戒从何来?戒不自有,戒由心生。譬如人们在夜梦中,无论是戒,还是毁戒,无论是我,还是女色,都是自心产生的幻觉。学佛的真正目的,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实相,从人生的幻梦中醒来,而不是在睡梦中百般分别计较,执著于梦境中的戒与毁戒!

  那么,人们在日常生活中,该如何理性看待戒律才算是合乎中道呢?

  修行者回归本性就是回归了中道。人们即无五欲的贪著,也不执著于戒与毁戒,放下一切的执著,一切法空,即是解脱。人们贪著五欲,已经迷失本性、失之中道,此需要通过戒律矫枉过正;但是,人们没有了五欲的贪著,仍然执著于戒律,就叫过犹不及,此同样偏离了中道。

  戒律因五欲而建立,没有爱欲和各种的执著,戒亦不存。因此,戒律的轻重有无,完全因人而异。除非是那些一闻经偈,当下就证悟空性,“一超直入如来地”的大根基者,一般的修行者由于习性禀性深厚,则必须通过六度等宗教形式去除贪爱执著,直至欲尘(七情六欲)和法尘(佛法、戒律,以及一切的宗教形式)双脱,再达到无心,即根尘脱落,才能够证悟空性,或称为桶底脱落。

  中道在于自心,而无关任何外在的形式,故孔子曰:“天下国家可均也,爵禄可辞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。”佛法和宗教形式本身并不是中道,其只是使人们觉悟自心的手段,因此,那些不识自心,妄图通过苦修、苦行、打坐、诵经、念佛、持戒等宗教形式,乃至采取极端方式寻求解脱之人,是有失中道,难以获得成功的。

  最后再次重申,佛说“实无戒毁戒”并不是说戒律不重要,人们可以随意的毁坏戒律,而是为了破除人们对戒律的执著,误以为只要不破戒就可以获得解脱的法执。因为“戒毁戒如梦”,戒与毁戒是分别法、是自心产生的幻相,人们执著于分别法和幻相,就会迷失自心,并由此产生出种种的痛苦和烦恼,而无法获得究竟的觉悟和解脱。

写于:2014年5月08日
上传:2014年5月21日

 

 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