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open道德真源 >>open佳文赏析 >>open《金刚经》要义总结(图)
Email

 

《金刚经》要义总结(图)

作者:唐仲容

 

  《金刚经》是学佛唯一必读的佛典,其经义是成佛唯一无二的无上妙道。故经言“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 ”所以然者,学佛成佛必遵循一定的因果规律。从果上说,成佛是自觉觉他、觉行圆满的大自在、大解脱者;从因上说,是要修大菩萨行,起慈、悲、喜、舍四无量心,修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四摄,以及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六波罗蜜。总起来说,就是要悲智等运、福慧双修、真俗圆融、久久行持,才能证得觉行圆满的伟大佛果。而《金刚经》所说:“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即是以简驭繁、守约施博。赅括四摄六度的总持法门,正是《华严经》说:“以少方便,速证菩提”的殊胜方便。“诸佛以一道而证菩提”的不二法门。故学佛者,必需坚守此经要义,始终不移地尽力修持,才能符合成佛的因果规律,而有超凡入圣,证大涅盘、成大菩提的可能。若不依此经义修持,则南辕北辙,行与果,两不相应,虽修万劫,终难成佛。今特为门人宣讲《金刚经》,并撰成书,名《金刚经讲要》,深盼广大读者能正确而深入地掌握此经要领,健康行持,迅速入道,特于经义总结出五项要点如下:

  一、最究竟、最圆满的理论根据

  《金刚经》着重谈学佛的修证功夫。但修证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根据,故从经中某些精炼的言说章句,即可窥见其理论的卓越。如云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”“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” 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“降伏其心。”“生清净心。”诸如是等言说章句,其义理幽微,融会贯通,自能成为一健全的思想体系,古今依而行之者,于见性入道,每获卓效。故《金刚经》的理论根据,通过无数实践证明,是最极殊胜的。

  缘起性空是佛法理论的核心,此经所依的理论主要是有为缘起,故于卷末做如是说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有为法即是因缘所生之法,法从因缘生,即随因缘灭,剎那不住,除因缘外,别无自体可得;因缘正和合位,虽有一定的幻状可得,然是无常,无有定相可得,即是无有定法。无有定法即不可言说、分别,远离执着,而其本性清净。缘生法的总体不外是心,心是积集义、集起义、主要指第八识受熏、持种,一切诸法种子之所积集。由于诸法种子积集其中,随缘即起诸法现行,故第八识名为“藏识”,亦名“所知依”。于此也就说明了以第八识为总体的心即是一团种子的有机结合。然此心有染净二分,染心者以一切染法种之所集积为体,以生起一切有漏世间诸法为用;其本身以染种为因,以染业为缘,而得生住。净心者以具无漏诸净法种为其体,以生起一切无漏净法为其用;而其本身以净种为因,以净业为缘,而得生住。《维摩诘经》云:“心清净故有情清净,心杂染故有情杂染”即是指此而言。《金刚经》所说“一切有为法”者即是指世出世间染净二心即其所生染净诸法而言。染心随染因缘所生诸法,由我法执着迷情之所混杂,一切有情的自身有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苦;之所变现的器世间有成、住、坏、空之灾。由净心随净因缘所生诸法,其人身无生、老、病、死之苦;其净土无成、住、坏、空之灾,是为佛与众生染净法相的差别。但是,世间有漏有为诸法与出世无漏有为诸法皆是心之所变现,同是随因缘所生之法,故皆无实自体,如梦如幻,求人身之自体了不可得,而人我空。求诸法之自体,了不可得,而法我空。众生为无明所盲,不达缘起性空的真理,起我法执。由我执引生烦恼障,不得涅盘;由法执引起所知障,不证菩提。圣者通达缘起性空的真理,了知我法本空,而无二执。由通达我空,故无烦恼障,而得大涅盘;由通达法空,故无所知障,而证得大菩提。故我法二执之有无,实为染与净、凡与圣相互区别的焦点。故佛陀于《金刚经》末而画龙点睛地说,对一切有为法的有而非真,如幻不实,作如是观。观者,凡位菩萨当在在处处于有为法上反复参悟其相有体无,实我实法了不可得的真空本性,以破执断障;圣位菩萨深入通达缘起性空,实我实法了不可得的真理,而在在处处观照诸法实相,也就是现观实证,远离言说戏论相,分别执着相而成大觉,此正所谓:“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”

  据上所述,还可直切了当地说,《金刚经》的理论根据与佛所立三法印、大乘一实相印的佛法真理标准完全契合,相应无乖。更可说它直接是一系列法印的义理精神的全部体现。三法印主要依有为法的缘起性空义来立正确佛法的标准。佛典中常有“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”的惯语,生灭法即是变化无常的有为法。有为法是世出世间之本,故立 “诸行无常”为初印。诸法生灭无常,即无定法,无定法即无真实的有情,而人我不可得;无定法则无实物,而法我不可得,由斯便入我法二空的无为真如,故以“诸法无我”为二印。既无实我实法,有谁生?有谁灭?有谁感受生灭?由斯便显出无生无灭、本来寂静的自性涅盘,故以“涅盘寂静”为三印。此三印主要是依有为法的生灭无常,如幻非真的空性来显示出无为法的无我湛寂,依此理扩而充之,即显出一切法皆不可取,不可说的一相无相之实相,而立大乘一实相印。此一系列的法印是最标准的佛法,依而行之,必得出世硕果。至于《金刚经》亦以有为法的缘起性空义来为其理论的主干。有为法从因缘生,其性本空,但此空性不是全无,而是相有体无,有而非真,故经言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”既诸法相有体无,则似我似法非无,而有情所执之实我、实法非有,由斯便入非有非空的中道。悟此中道,则于世出世间诸法皆不迷惑,而得超凡入圣。同时又随其人悟有为法如梦如幻,实无我法的无为空理的深度广度不同而有种种贤圣的差别,故经依此义而言:“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”有为法缘聚则生,缘散则灭,如露如电,一切无常,无常则无定体可得,而不可言说分别,更不可执着,由斯便悟入无相真空,非法,非非法的不二法门。于是不同凡夫执有沉沦世间;亦不同二乘执空安住涅盘,而得大自在、大解脱,住无住大涅盘。由此可见《金刚经》讲修持的理论根据与三法印及大乘一实相印完全合拍,实无二致。

  在这里,还要“打开窗子说亮话”的讲,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就是说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从因缘生,但有幻相而无实体,都不真实。这种一切法都不真实,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,也就是绝对真理的绝对真实。它是放之万法而皆准,穷穷三际,横遍十方而不变,所以此理称为绝对真实。学人若欲掌握这个绝对真实,必需通达一切法最不真实,才能彻底破我执法执,而自然证得绝对真理的绝对真实。若学人不知一切不真实就是绝对真实的至理,而求深求玄,幻想一个超现实,超幻想的具体的真东西,来支持。主宰万事万物,这就必然要求这个具体的真而有法执,更为执这个为真我,而有我执,由是大大助长了无明,加深了我法的执着,而成为长劫难悟的大惑。因为幻想出来的神或由神化装变相的其它玄妙的东西,都是恍恍惚惚、渺渺溟溟,不可捉摸、莫名其妙,而能被人疑为是一种神妙莫测的“万能手”,以此为理论,就是邪说外道。以此来修学,就会钻进捕风捉影、不落边际的黑窟。如果说,一般人不知一切如幻,而把种种幻事执为种种实物,而内而有我,外而有法,是一种直觉性地迷,也可说还是低级的迷。如果神学家或玄学家陶醉在他所幻想的渺冥空洞的虚无世界里,还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艺术性的高级迷。故此中理论是最大的邪见,依此理论的修学,是极错误的邪行。如来为了破除这种邪见,故立“三法印”,一实相印;为了远离这种最大的邪行,特讲《金刚经》的修持以津梁后学。那么,我们可以站起来,高呼一声:《金刚经》所讲的修持,最真最上最第一!《金刚经》所依的理论,最真最上最第一!有何不可?

  二、坚持悲智等运的最高准则

  学佛修菩萨行,首须兴大悲心,发宏誓愿,广度无边众生。同时,又必须在度众生的实际生活中了知缘生如幻,我法本空,而时时生起无漏智能。如是悲智等运,即是自觉觉他大乘学佛始终不移的最高准则。《金刚经》即坚持这种准则,而于卷首、卷中、卷末都强调这一准则。卷首有云:“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湿生、若化生、若有色、若无色、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,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。何以故?若菩萨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即非菩萨。”始终广度一切有情,令入无余涅盘彻底解脱,即是大悲愿行;在度众生中,时时了知无有实我为能度者,是无我相;亦无实有被度之人,是无人相;众生代表世间,了知世间如梦如幻,非实是苦,何须度济,即是无众生相,又复了知,涅盘彼岸亦非定法,虽入之者,无有生死,寿命无疆,而实不可得,是为无寿者相。破此四相,即得大智。在广度众生中,时时无此四相,即是悲智等运。接着又说:“菩萨摩诃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。”大智观法当体即空故心无所住,依无住心而行布施以度众生,亦是教人悲智等运。卷中有云:“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说法即是向众生作法施,令其开悟解脱,即是大悲,同时又无法可说,即是于语言文字上了知其从缘所生,如幻非真,而于言说上离言,分别上离分别,即是无漏妙慧。两相给合,亦是教学佛者悲智等运。卷末又云:“云何为人演说,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”此中为人演说《金刚经》义,以度众生,即属大悲;然而了知言说性空,无能诠法,无为人说法之人;亦无所诠法即听法之人,而心如如不动,即是大智。如是二者,两相给合,亦是悲智等运。据此可见,悲智等运的学佛准则贯穿于《金刚经》的始终本末,而学佛者必须始终坚持,不可稍有移易。   

  为什么学佛者必须始终坚持悲智等运这一准则呢?其故有三:

   (一)学佛必须破我法二执、以断烦恼,所知二障,而证菩提、涅盘二果。起大悲心,把一己的生活工作全部投入度众生的事业中,即能彻底破除我执,在度众生的实际生活中,时时观空遣相,即可兼破我法二执,而断障证真,成就佛果。

   (二)佛名两足尊,两足即是福德、智能两皆圆满具足,广度众生即大积福;观我法空即大积慧,悲智等运即能福慧双修而圆满佛果。

   (三)学佛的目的主要是见真求觉,真有相对、绝对两方面,世间真实属相对,是俗谛:出世真实属绝对,是真谛。然而,相对真实是绝对真实的基础,离相对则无绝对可言;绝对真实是相对真实的总和,离绝对则相对真实失其依待,故必须悲智等运以求真俗圆融,才能使自他开示、悟入佛之知见,而得成佛眼,成就无上菩提,据此之义,所以学佛者必须坚持悲智等运的高度准则。

  古今,有不少学佛者,专讲闭关坐禅,解空求慧,而不讲大悲度生,则其所修,始终不能超出个人主义的圈子,而我执难破。若起大悲心,以一切众生为大我,以度一切众生之事为修道,有此雄厚基础,则观空遣相,有用武之地,而真能如实破执断障。不然,譬如有人不以地为基,而欲在高空建筑摩天大厦则只是幻想,安能落实。又如将皎洁芳香的莲花不将其根植于污泥池中,则此花无由生长,而全然落空。这些都是不重大悲、利济有情而求专解空之般若所有的过失。若果人们只知利他,爱乐众生以求福德,而不重视般若,不观空遣相。破我法执,则其所为只感人天福报,不能出离世间。此如有人只知开荒辟土,扩大地盘,而不种植禾稼,则其土地必然荒芜,光秃秃的,全无收获。这就是比喻有悲无智、流于庸俗的偏差,以故学佛者必须始终坚持悲智等运,才于佛道本末兼赅,圆通无碍,行果相应,而成就最上稀有功德。   

  三、力行不取不舍的殊胜方便

  《金刚经》卷首述如来乞食去来的生活细节云:“尔时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,于其城中,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,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”这段经文把世尊最平凡的乞食过程写得淋漓尽致,栩栩如生怎么着衣持钵到什么地方乞,怎样乞法,在什么地方吃、吃后洗钵、脱下衣服、洗足、摆开座位坐着,一点一滴、一丝一毫的生活细节都完完全全地记下来,这是什么原因呢?古今多少注家没有详解其义。一般诵者也对此茫茫然,顺口读过,不知所云。往昔,本人听诵《金刚经》这段文句也莫名其妙,认为毫无意义,而言阿难之不惮烦。辄常静而思之,仍久不得其解。最后尊佛语“依义不依语”去探索,某次闻人谈禅家公案,庞女同她父母闲谈论道时说、“也不易,也不难,饥来吃饭困来眠。”而猛然有省,乃知殊胜妙道即在吃饭、睡觉等普通生活中。又于《维摩诘经弟子品》舍利弗宴坐林中,维摩诘一面呵斥,一面教导他说:“不舍妙道,行凡夫事”而恍然大悟,乃知《金刚经》首段细述如来说法前乞食的生活细节正是不舍妙道,行凡夫事的典型表演,因为佛与凡夫都是活着的人,都要吃饭、穿衣、行路、睡觉、工作、学习,这是佛与众生没有差别之处。但是,凡与圣毕竟有严格区分之处,就是一般凡夫不达缘生如幻,在吃饭时,执有能吃的实人,即是我执;执有所吃之食物,即是法执。由有我法二执,故在吃饭上沉迷颠倒。在睡眠时,执有我这个实人在睡,有实在的卧具等物,为我受用,而亦有严重的我法二执,迷惑颠倒。以此类推,在其它任何生活细节上,无不执我,执法,沉迷颠倒,这就是凡夫之所以为凡夫。佛是大觉者,深达缘起性空之理,知众生迷即迷佛之所悟,而觉者悟即悟众生之所迷。故在日常行住坐卧,衣食作息的一般生活中,了达如梦如幻,无执无着,而寂静安详,自在解脱,这就是凡与圣,判若鸿沟之所在。维摩诘所说“不舍妙道,行凡夫事”的妙道正在于此。

  妙道即在日常生活中,学人将如何去求、去证呢?这里可用《六祖坛经》中一句话来说明。《坛经》云,“用自真如性,以般若观照,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即是见性成佛道。”什么叫不取?取是取相,即执着义。不取就是深达缘起性空,一切诸法有相无体,对内而身心,知其如幻,而不执为我;对外而于一切事事物物知其如幻,而不执为实法,是为不取。什么是不舍?舍为弃舍,对应作应说的事弃而不为。不舍,就是对境处事狠抓因果,当说而说,当做而做,以自利利他。诸学佛人首须了知自身的视听言动,造作营为,皆是自心随因缘势力之所表现,剎那生灭,变异无常,如梦如幻,如电如露,其相虽有,其体全空,相是重重因果关系的总和,故当不舍,以种善因。然其体空,故当随其无有实物而不依名取相,执我执法。具体的说,在吃饭时,按时而食,如律而食,默念众生,具足一切善法而食,即是不舍;更应同时知无能食之人,而无我相,亦实无所食之物,而无法相,安住法性无所得而食,是为不取。在着衣时,清淡朴素,无求华丽而着,默念众生,获胜善根至法彼岸而着,是为不舍;更应同时,知实无着衣之人,而不取我相,亦实无衣服可着,而不取法相,轻松愉快,着无所着,是为不取。在睡眠时,按时而眠,如律而眠,默念众生身得安隐,心无动乱而眠,是为不舍;更应同时知实无睡眠之人,而无我相,亦知实无卧具等物,而无法相,寂默安祥,荡荡无着而眠,是为不取。在行路时,正道而行,如律而行,默念众生出生死海,攀登彼岸而行,是为不舍;更应同时知无行路之实我,亦无可行之实路,内外俱空,逍遥而行,是为不取。特别是在从事农、工等生产,或办公、教书等工作时,当积极有为而作,高度负责而作,爱人民而作,为社会作贡献而作,是为不舍。更应同时,深达我空法空之理,不执有作者与被作之物,任劳任怨,充满法乐而作,是为不取。他如在学习、闲居谈话、入厕等等生活,活动方面,一一皆应于是不取不舍的修法行之。至于处困厄,遇灾疾,临死亡之际,亦当深知我法本空之理,不取困厄、灾疾之相,而即能于困厄上离困厄,于灾疾上离灾疾,于死亡上离死亡,而自在解脱。同时,亦当大雄无畏,创造积极条件,以转危为安,改造逆境,在这方面也有不取不舍之义。诸学佛者,能如是行舍,功夫异常严密,一环扣一环,环环扣紧,一步跟一步,步步落实。这样修学,在入道上随处可以下手;在开悟上,随处皆可见性,在生活环境方面,处处都是清净庄严的净土;从道场来讲,因此法通俗易懂,简要易行,而成效卓著,故随处皆多缘人,故在实际生活中不取不舍,是最微妙,最有卓效的殊胜方便,学人能遵而行之,自会如六祖所说:“不离见闻缘,超然登佛地。”所以六祖用干脆的语调称它说:“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。”

  上来所说,六祖主张在日常生活上修不取不舍的见性成佛道,是否在《金刚经》上,也找得到精炼的同义语呢?有之。应知即是“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;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”句。此中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即是离名离相,无我法执,是为不取;但同时,又知勤修布施、净戒、安忍、度众生、以摄善法,即是不舍。将此句义与经首叙如来乞食一段的生活细节,对照参究,即可知如来教学生修持,必须在广度众生的日常生活中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,若人能至诚遵而行之,必然会少用功力,速得道果,故如来用强调的语气赞扬它说:“以无我,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

  四、在现生中生清净心迅速入道

  《金刚经》云:“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,所谓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”这句话就是教学佛者必须在现生中生清净心,迅速入道。

  什么是清净心?一切法皆心随因缘势力之所变现,故一切法即是一心。一切法既从因缘生,既随因缘灭,随因缘变异,如梦如幻,如露如电,无有实体,不可言说,不可分别,更不可执着,故其本性空寂,清净无相,即是清净心。然此清净心主要是其性本净,不是其性本觉,虽其中亦含有菩提种性的事佛性,但是种子也是般若潜能,而不是般若的现行,一定要待净法的熏习,本有的般若种子才会起现行,而有觉照之用,故不能说心性本觉,而只能说心性本净。此本性清净之心是法尔而有,不待生成,故与新生的清净心有所不同。

  什么是生清净心?它就是经中所说:“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心。直言之,就是经中所说的“生无住心。”学人在见自心本性时,即生起“根本无分别智”,亲证诸法实相,故又名“实相智”,生根本智见本性后,法尔自有“后得无分别智。”此智知一切法虽无实体而幻想宛然。为度济一切众生,知一切相如幻,虽强用语言文字说法立法,方便善巧,无有执着,故又名“方便智”。学佛者在日常生活中了知诸法性空,不取一切相,自尔外不住境,内不住心,亦不住空,而寂然不动。但又由于心不住空,故于境直往直来,随感随应,当言而言,言了便了;当行而行,行了便了,故又须生其心。当知,无所住是根本智之用,两智结合,生其心是后得智之用,其心湛然常寂而妙用无边,是为学人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行所形成的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的清净心。这里所说的生清净心与《维摩诘经》所说的“实时豁然,还得本心”是否相违?当知两者互相关联,而只是同中略异。豁然还得本心,即是从理入道。初得根本智时实证诸法空性,在认识上远离迷情颠倒,知离言说分别,而还其一个离言说分别的本来面目,是为“豁然还得本心。”《金刚经》所说的生清净心,主要是在由理入道的基础上进而由行入道。前者但从默然寂照上说,则此主要从活生生的自觉觉他、自利利他的现实生活上说,如果要找一句经语来比拟,《维摩诘经》所说:“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”是最适当不过的。因为“能善分别诸相”就是方便智,“于第一义而不动”就是实相智。两智融合无间的结合,恰恰就是“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,”由修持所生的清净心。

  怎样生清净心?首须求深达《金刚经》及六祖见性顿法的大善知识做画龙点睛的指导,起大悲心,发大誓愿,广度无边众生,并下决心要求在度生的现实生活中迅速见性开悟。认真依如来所说由闻思修见性入道的大法,精进不懈地修学,切不可拋开圣教,随心所欲无真理依据的胡修妄作,必须如瑜伽所说,依于正法、多闻熏习、如理作意、勤修加行去行持。更重要的是依《金刚经》所说:“闻说如是言说章句,能生信心,以之为实。”而由闻是经深生净信;依须菩提闻说是经,深解义趣的典范,而生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思慧;特别是应根据经中数数宣称“受持读诵此经,乃至四句偈等为人解说”的修持方法而努力行持。

  怎样依闻思修进行精勤不懈地修学?当知《金刚经》所谈修持的理论根据主要是依有为法的缘起性空义进行的,除《金刚经》必学之外,还需对其它经论广谈缘起性空的殊胜义理处,如瑜伽说,依他起性法如梦如幻、如水月、镜花、阳焰,谷响的章句;大般若经所说,五蕴法“色如聚沫、受如水泡、想如阳焰、行如芭蕉、识如幻事。”等语;中观所说:“因缘所生法,是即无自性者,若无自性者,云何为有法。”“未曾有一法,而不从缘生,亦无有一法,而不是空者”等颂,进行日夜不懈地反复熟读,辗转深思,并在日常生活中真参实悟,降伏烦恼。如是由闻慧随即引起思慧,由思慧随即引起修慧;同时又由修慧印证和提高思慧,由思慧印证和提高闻慧。如是不断往覆地从事解行相应、宗说兼通,法印与心印互相辉映的行持,即会使道业日新一日地增长,而达到见性开悟生清净心的地步。其中的实际历程是:初由闻思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环各节,都用我法二空的道理,来观当体即空而不取;同时又需抓住当前现实的因果关系修自利、利他的善法而不舍,来进行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锻炼和实习,如是持之以恒,日夜如是、月月如是、年年如是,久久不懈,到达功夫纯熟,炉火纯青之际,即会一下豁然大悟,言思道断、心行处灭,而见诸法空性,生起无漏的实相智;得实相智即会在度众生中随顺如幻之法相,而善巧分别,成就无漏的方便智。由具实相智即会在生活上如如不动而无所住;由有方便智即会在生活动作上语即随答,用即随行,说法度生而生其心。这是最真正生起根本、后得二无分别智,在生活上融合运用,体现出真俗圆融、通用无滞的清净心。      

  为什么学佛者能在现世生清净心,见性开悟而入道?原因是一切诸法皆随因缘灭,虽生有幻相而无实体,本性自空。一空一切空,万相自如如,有什么我法?有什么烦恼业障?谁在束缚?谁求解脱?这是最极真实的道理,最极真实的事实。人们不达缘起性空之理,日日夜夜面对这些真相而不觉;从生至死,始终在此中生活,而全不感知。若有人深达和认真实践缘起性空之理,当然会对一空一切空,万境自如如的人生宇宙之实相,豁然大悟而顿觉。古往今来,悟此实相而断障证真,开悟入道者,大有人在。老实说,本人在多年来自修教人的过程中,亲临言下开悟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坚持我法二空的正知正见,降伏其烦恼心而得大受用的人和事,已数见不鲜。以故《金刚经》言:“若复有人,闻说是经,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,当知是人,成就第一稀有功德。”而六祖惠能根据此义,及其自身实践,而说“迷闻经累劫,悟则剎那间”、“不离见闻缘,超然登佛地”的顿悟成佛说。根据上述的真理,及多人见性开悟的事实,以及佛言祖语的圣言量,都充分证明在现生中迅速见性入道是绝对可能的。但是,学人对此还须如实通达,现生见性。顿悟成佛,主要是成就如《证道歌》所说:“法身觉了无一物,本源自性天真佛。”在教下称之为见性登地,初破分别我法二执,断分别烦恼所知二障,六识初转妙观察智,七识初转平等性智,生如来家,绍继佛种,故亦可方便说为成佛。可是,根据五种性说,亦可言大乘人或无上乘人,能依此“以少方便,速证菩提”之妙法修学,当然会现生见性,迅速入道。“若乐小法者,着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即于此经,不能听受读诵,为人解说。”此类小根性人,当然不能接受此无上甚深妙法,更谈不上于现生中见性入道。在三乘中有不定种性,若闻是经,善根微薄,虽能信受而不坚;虽能信受而无恒。若闻此迅速入道,顿悟成佛之妙法,亦可以鼓舞其积极性,精进修持,虽不能于现生迅速见性入道,但亦能使之在福德智能的集积上加快其速度,而缩短其入道的历程。故学人对此慎勿狐疑不信,而助长其自卑感或懈怠放逸的恶习,以至虚度一生,终无所成!

  五、入道后长劫度生圆满佛果

  见性入道之后,菩萨如何修行?当知长劫度生,广积无漏福慧,以圆满佛果为事。诸大乘人始终都是大慈大悲广度众生,故地藏王菩萨说:“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”《金刚经》亦有类似之文,如前后两卷皆有:“所有一切众生之类,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”的言句。什么是圆满佛果?《金刚经》云:“如来所得法,此法无实无虚。”无实,是真空,如来彻底破除实我、实法的执着,断除由二执所引生的烦恼、所知二障。无虚,是妙有,如来由断烦恼所知二障所得的大菩提,大涅盘二果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须菩提,莫作是念,如来不以具足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”意思是说,如来具有一切有为、无为真实功德相,也就是三身四智、五眼六通以及大自在、大解脱的涅盘。简言之,也就是得大转依的圆满佛果。

  怎样才得大转依,成就圆满的佛果。主要是在度众生中修悲智等运的大士行;特别是见性入道后,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清净心,在广度众生中勤修无漏福德、智能的净行。由此无漏净法,辗转修学,辗转熏习,不断增长。无漏净法增一分,则有漏染法减一分,净法增之又增,以至圆满,则染法减之又减,以至于消灭。由是阿赖耶识中净法种完全代替染法种,而阿赖耶识不复存在;由斯转得无垢识与大圆镜智,随着大圆镜智转得之后,有漏五识即转为成所作智,这两智是在佛果位上转。六识转妙观察智和七识转平等性智,都在学佛的因位上转,故《坛经》有:“六七因中转,五八果上圆”之说。如是四智各有清净五遍行、五别境、善十一,以及各自净识共二十二法与之相应,或称之为“四智相应心品。”由大圆镜智实证清净法身,现起最极庄严的报身及土,以自受用。由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土,以度十地菩萨。由妙观察智观察一切法自相、共相,以及一切有情诸根胜劣,说法化众,广施法雨。由成所作智对地前,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,而为说法;对资粮位菩萨及二乘有学、无学及人天有情,现丈六身,进行化导;对地狱、饿鬼、傍生三途现随类化身,进行拔济,如是一切总称之为大菩提。由无漏净业感得清净肉眼,由定慧力成就天眼,由实相智通达法性而有慧眼,由方便智无倒分别法相,而有法眼,更由于无漏实相、方便二智和合起用而有真俗圆融的佛眼。总称之为五眼。又由无漏智能力而有天眼、天耳、他心、宿命、神境、漏尽六通。此五眼六通皆是四智心品所起的妙用。诸佛既得大菩提的转依,同时,自会有生活境界的至真、至善、至美的感受,而有转舍有漏生死众苦,转得常、乐、我,净的无住大涅盘。得此两大转依后,就成就了自觉觉他、觉行圆满的佛果。

上传日期:2013.7.04

  注:本文由刘小龙同学推荐

  相关文章:

  开悟要诀

返回目录

 

Copyright © 2001-,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daode.info